第10章 秘闻:开国皇帝早年曾为活命出卖屁股!

换源:

  李善长眉头紧锁:“话虽如此,但总不能任由陛下迁怒于人,大动干戈。那锦衣卫已经开始四处抓人了,再这样下去,必然会引起朝野恐慌,人心浮动啊!”他主张稳妥,希望能够劝说朱元璋冷静下来,先将此事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避免滥杀无辜。

“依老夫之见,”李善长缓缓说道,“当务之急,是先稳住陛下。我等可联名上奏,一方面痛斥那天幕妖言惑众,表达我等对陛下的绝对忠诚;另一方面,也要劝谏陛下,切不可因虚无缥缈之妖言,而伤及无辜,动摇国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方为上策。”

然而,他的提议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兵部尚书,一位素来强硬的武将派官员,当即反驳道:“左丞相此言差矣!那妖物胆敢如此污蔑陛下,简直是奇耻大辱!岂能大事化小?依末将看,就该像徐帅、常帅说的那样,严查到底!加强京城防卫,搜捕妖人!若真是人力所为,定要将其碎尸万段!若真是妖魔作祟,也要请高人设坛作法,将其驱除!岂能让它继续在此妖言惑众,蛊惑民心?”

他代表了军方的强硬立场,认为必须采取果断行动,维护皇帝和朝廷的尊严。

两派意见争执不下,气氛一时有些紧张。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诚意伯刘伯温,缓缓开口了。

他的脸色依旧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平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诸位稍安勿躁。”刘伯温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瞬间让争论的双方都安静了下来。

“依基之见,”刘伯温环视众人,缓缓说道,“无论是李相主张的安抚,还是兵部大人主张的严查,都有其道理,但也都有其局限。”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陛下震怒,安抚是必须的,但仅仅安抚,无法消除陛下的心头之恨,也无法解决天幕带来的实际影响。严查也是必须的,但那天幕来历神秘,手段通天,恐怕非人力所能及。若是一味地将精力耗费在追查虚无缥缈的来源上,不仅可能徒劳无功,反而会因大肆搜捕而搞得人心惶惶,正中某些潜在敌人的下怀。”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思。刘伯温的话,确实点中了问题的关键。

“那依诚意伯之见,我等该当如何?”李善长问道。

刘伯温微微颔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当务之急,有三策可行。”

“其一,安圣心。我等需向陛下表明忠心,痛斥妖言,但劝谏时需讲究策略,不可硬顶,可顺着陛下的意思,表示定会彻查,但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打草惊蛇或误伤忠良。”

“其二,固民心。天幕之事,已传遍京城,堵不如疏。朝廷应尽快发布官方告示,明确指出此乃妖术幻象,其言荒诞不经,不可轻信。同时,要组织力量,编撰歌谣、戏文,宣扬太祖皇帝之丰功伟绩,对冲天幕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恶意传播谣言、蛊惑人心者,则必须严厉打击,绝不手软。”

“其三,查根源。追查不可放弃,但需改变方式。与其大海捞针般地四处抓人,不如集中力量,暗中调查。锦衣卫可继续追查,但更重要的,是让钦天监、翰林院等机构,从术数、文献等角度,研究这天幕的性质和规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刘伯温的这三条建议,有安抚,有疏导,有调查,层层递进,考虑周全,既顾及了皇帝的情绪,又着眼于稳定大局,还指明了更具操作性的调查方向。

在场的官员们听完,大多都露出了赞同之色。

李善长也点了点头:“诚意伯所言极是,此三策甚为稳妥可行。”

然而,就在这看似达成共识的时刻,暗流也在悄然涌动。一些平日里与李善长或刘伯温政见不合的官员,虽然表面上没有反驳,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有人暗自揣测,刘伯温如此冷静,是不是早就知道了什么?或者,他是不是想借此机会,进一步获取陛下的信任?

也有人觉得,李善长过于保守,而刘伯温则有些“和稀泥”,未能真正体谅陛下的愤怒。

皇帝的震怒,天幕的诡异,让原本就暗藏派系斗争的明初朝堂,变得更加波谲云诡。君臣之间的信任,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经受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权衡利弊,试图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保全自身,甚至谋求利益。

这场由天幕引发的风暴,不仅在冲击着民间的信仰,也在悄然改变着大明朝堂的权力格局。

朝廷的对策尚未完全落实,官方的“辟谣”告示还在拟定之中,但关于“太祖卖勾”的惊天传言,已经如同长了翅膀的野火,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南京城的城墙,向着大明王朝的广袤疆域蔓延开去。

信息在古代社会的传播,虽然远不如后世便捷,但依靠着南来北往的商旅、奔波于驿道的信使、四处流动的流民、以及读书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一个足够爆炸性的消息,依然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传遍全国。

而“开国皇帝早年曾为活命出卖屁股”这样的“秘闻”,无疑是具有顶级爆炸性的。

最先得到消息的,往往是那些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大城市。

在扬州,这个富庶的盐商聚集地,消息几乎是随着第一批从南京回来的商船一起抵达的。富商们在自家的豪宅里,一边品着香茗,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南京城上空的天幕奇观,以及那段令人瞠目结舌的“太祖秘史”。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