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禁肉令

换源:

  有幸灾乐祸的,有感同身受(扭曲版)的,有鄙夷不屑的,有理性批判的,也有借机自省(或自辩)的。

这位被誉为“千古明君”的唐太宗,在天幕的轮番轰炸下,其光辉形象,无疑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油腻腻的……红烧肉阴影。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这些跨越时空的评议和互动中,被以一种极其荒诞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唐,贞观殿。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虽然在群臣面前强装镇定,甚至在魏征那番“借题发挥”的“直谏”下,还不得不表现出“从善如流”的姿态,但他的内心,早已是怒海滔天,羞愤欲绝!

红烧肉!

一想到这个词,一想到自己戎马一生、开创盛世的功绩,竟然可能被后世与这么一道油腻腻的菜肴联系在一起,他就感到一阵生理性的恶心和难以言喻的屈辱!

不行!绝不能让这等荒谬绝伦的污蔑流传下去!

他李世民的形象,绝不能被一碗(根本不存在的)红烧肉所玷污!

必须反击!必须澄清!必须将这泼天的脏水洗刷干净!

这位以果决著称的帝王,在短暂的失态和挣扎后,眼中再次燃起了斗志——只不过这一次,他要对抗的,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天幕,以及它所散播的、如同瘟疫般的“妖言”!

“来人!”李世民沉声喝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内侍连忙上前。

“传朕旨意!”李世民眼中寒光一闪,“命大理寺卿孙伏伽、刑部尚书刘德威,即刻成立专案,给朕彻查这天幕妖言的来源!”

虽然明知道这天幕来历诡异,非人力所能及,之前的朱元璋、秦始皇、汉武帝都没查出个所以然来,但查,还是要查的!

这不仅是为了找到那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幕后黑手,更是为了向天下人表明一种姿态:朕,绝不相信这鬼话!朕,正在全力追查造谣者!

“查!”李世民加重了语气,几乎是咬着牙说道,“给朕仔细查!查那些方士术士!查那些心怀不满的前朝余孽!查那些突厥、高句丽的奸细!查所有形迹可疑之人!”

“就算掘地三尺,也要给朕找出线索!凡有涉嫌传播、制造此等妖言者,一律严惩不贷!杀无赦!”他要用雷霆手段,震慑那些可能在背后推波助澜、或者幸灾乐祸的人。

下达了追查命令后,李世民又开始思考如何从内部“肃清流毒”。

他想到了汉武帝之前的那些应对措施,虽然觉得有些可笑,但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至少,能表明自己的态度。

“传旨御膳房!”李世民皱着眉头,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即日起,宫中……暂时……禁止制作红烧肉、东坡肘子以及一切……呃……过于肥腻、可能引人联想之菜品!”

说出这话时,他自己都觉得脸上有些发烧。堂堂大唐天子,竟然要因为一个荒诞的谣言,而给自己下“禁肉令”?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他又不得不这么做。他实在是不想再看到、听到任何与“红烧肉”相关的东西了!他怕自己会忍不住当场发飙!

“另外,”他补充道,“宫中上下,严禁谈论天幕内容!尤其……尤其是关于‘红烧肉’之事!违者,重罚!”

他要在宫廷内部,先强行将这个话题“冷却”下来。

做完这些还不够,李世民深知,堵不如疏。要想真正洗刷污名,关键还是要掌握“历史叙事权”。

他立刻召来了负责修撰国史的史官。

“褚遂良(或其他当时的史官),”李世民看着眼前的史官,语气严肃地说道,“近日天幕妖言,想必你也看到了。”

史官连忙躬身:“臣……看到了。”心中充满了忐忑。

“哼,荒谬绝伦!”李世民冷哼一声,“但此事已天下皆知,史书不可不记。然,如何记载,却需慎之又慎!”

他盯着史官,一字一句地说道:“朕要你,在国史之中,将玄武门之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给朕详详细细、明明白白地记录清楚!”

“要着重写明,当年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是如何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图谋不轨!是如何屡次三番,欲加害于朕!朕又是如何在忠臣义士的辅佐下,为了自保,为了大唐社稷,才不得不奋起反击!”

“要突出此事的‘正当性’!‘必要性’!以及朕在事后是如何稳定朝局,安抚人心,开创盛世的!”

“至于那天幕所言……”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厌恶,“可录其事,但必须明确斥其为‘妖妄之谈’、‘无稽之言’!绝不可让此等污秽之语,玷污信史!”

他要用最权威的官方叙事,来彻底覆盖、碾压天幕那套荒诞的“红烧肉理论”!他要让后世子孙看到的,是一位被逼无奈、为国除害、最终开创伟业的英明君主,而不是一个因为抢肉而杀兄弑弟的“吃货”!

史官听着皇帝的指示,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他手中的笔,承担着维护皇权威严和历史“真相”(官方版本)的重任。他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叩首领命:“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就这样,李世民在经历了最初的羞愤和失态后,迅速展开了一系列反击措施:对外严查来源,对内颁布禁令,对历史强力定调。

他试图用帝王的权力和意志,来对抗那天幕带来的荒诞冲击,来捍卫自己“千古明君”的光辉形象。

然而,这些看似周密的举措,却未必能如他所愿。

严查来源,多半是徒劳无功,反而可能牵连无辜,制造新的恐慌。

宫中“禁肉”,更是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坐实了“心虚”的猜测。

强行定调历史,虽然能在官方层面统一口径,却难以阻止民间各种版本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