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在长安城的官场和贵族圈子里,吃红烧肉仿佛成了一件不太“合时宜”、甚至有点“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大家心照不宣地对这道菜敬而远之,生怕被人认为是在“影射”什么,或者被扣上“不知节俭”、“与陛下不同心”的帽子。
然而,官方场合的“冷遇”,却丝毫没有影响到红烧肉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
恰恰相反!
因为天幕那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红烧肉”这道菜,在普通百姓心中的知名度和话题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老板!来一碗‘太宗最爱’红烧肉!多加点汤!”长安城的小饭馆里,这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人们不仅不避讳,反而因为这个故事,对红烧肉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家都想尝尝,这道能让“千古明君”都为之“冲冠一怒”(虽然是假的)的传奇菜肴,到底有多么美味!
一些原本生意平平的红烧肉铺子,因为蹭上了这个“热点”,顾客盈门,老板赚得盆满钵满。
更有甚者,一些富有“创意”(或者说恶趣味)的厨师和餐馆老板,还根据天幕的故事,开发出了一些新的、与玄武门相关的(黑暗)料理菜名或菜谱!
比如,某家酒楼推出了一道名为“建成断魂肉”的菜。据说,这道菜选用了猪颈肉(象征被割喉的李建成?),用特殊的香料腌制,味道浓郁,但吃多了容易“上头”(寓意不好?)。
另一家则推出了“世民夺嫡肘”,选用的是硕大的猪肘子(象征最终夺取大位的李世民?),炖得极其软烂,号称“入口即化,霸气十足”。
还有更离谱的,甚至出现了名为“元吉穿心箭”(用烤肉串模拟?)或者“玄武泣血羹”(用红色食材熬制的浓汤?)之类的菜名……
这些菜名,虽然听起来有些惊悚和不敬,但偏偏因为其足够“猎奇”和“有梗”,竟然在一些追求刺激和新鲜感的食客中,颇受欢迎。
就这样,一道普通的家常菜“红烧肉”,因为天幕的“钦点”,在大唐社会引发了一场奇特的文化震动。它在官方场合遇冷,却在民间爆火;它承载了沉重的政治隐喻,却又被赋予了各种娱乐化的解读;它甚至催生出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黑暗料理”。
饮食,这个最贴近日常生活的领域,也未能幸免于天幕的“魔爪”,被深深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荒诞印记。
故事,天生就长着翅膀。
尤其是像“玄武门之变竟因一碗红烧肉而起”这样,融合了宫廷秘闻、手足相残、权力斗争以及……美食诱惑等诸多劲爆元素的“顶级大瓜”,其传播速度和演变能力,更是超乎想象。
尽管李世民下令严禁谈论,尽管官府试图压制,但这个故事,还是如同长了脚一般,迅速从宫廷传到市井,从长安传遍关中,甚至开始向更遥远的地方扩散。
而那些以说书、唱戏为生的民间艺人们,更是如同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第一时间就扑了上来!
长安城的东西两市,以及各大瓦舍勾栏之中,关于“秦王怒抢红烧肉”(注意,在流传中,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故事主角有时会被“篡改”)的说书段子,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节目。
说书先生们口沫横飞,将天幕那段简短的视频,添油加醋,扩展成了一部长篇评话:
“话说那玄武门前夜,月黑风高,杀机四伏!咱秦王殿下,是心忧社稷,辗转反侧,食不甘味!可偏偏就在这时,那太子建成,心生歹意,他知道秦王最爱那御膳房的‘销魂红烧肉’,故意派人前去,将那最后一份,也是炖得最入味的一份,给抢了过来!”
“哎呀呀,那肉香啊,飘了十里地!太子闻着是心花怒放,秦王闻着是怒火中烧!您想啊,这不仅仅是一碗肉的事儿了!这是挑衅!这是羞辱!这是在向咱秦王殿下宣战呐!”
“咱秦王是什么人物?那是战场上杀出来的英雄!岂能受此等窝囊气?!当即是拍案而起,怒发冲冠,对身边众将言道:‘彼等欺人太甚!连我碗中之肉都敢抢夺!明日玄武门前,定要让他们血债肉偿!’”(故事情节被严重篡改和夸张)
这些说书段子,虽然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但因为其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充满了市井小民能够理解的“恩怨情仇”,反而比枯燥的正史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听众们听得是如痴如醉,时而为秦王的“遭遇”扼腕叹息,时而为太子的“霸道”义愤填膺。
更有甚者,一些胆大的戏班,也开始偷偷地排演以此为题材的滑稽戏或皮影戏。
在某个不起眼的戏台上,两个穿着戏服的丑角,一个扮演“贪吃的太子”,一个扮演“愤怒的秦王”,为了一个用道具做成的、硕大的“红烧肉”模型,打得是不可开交,引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
皮影戏艺人则用灵巧的双手,操纵着皮影小人,演绎着“红烧肉被抢”、“秦王深夜磨刀”、“玄武门血溅肉汤”(完全是胡编乱造了)等夸张情节,配上诙谐的唱词,同样是场场爆满。
故事在这些民间艺人的演绎和传播中,细节被不断地丰富(或者说失真)。
比如,那碗“销魂红烧肉”是谁做的?有的版本说是御膳房的祖传秘方,有的版本甚至扯到了某个隐居山林的“食神”。
肉是怎么被抢走的?有的版本说是太子硬闯御膳房抢的,有的版本说是太子派心腹太监去偷的,还有的版本甚至说是太子唆使他养的波斯猫叼走的……
李世民得知肉被抢走后,当时的表情如何?有的版本说他气得当场吐血三升,有的版本说他冷静地拔出了宝剑,有的版本甚至说他……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这些细节,被演绎得有鼻子有眼,仿佛讲述者亲眼所见一般。虽然漏洞百出,但却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八卦欲望。
官方的禁令,在这种强大的民间传播力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越是禁止,人们的好奇心就越重,私下里的传播就越是起劲。禁令反而像是给这个故事,增加了一层“禁忌”的光环,使其更具吸引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