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着荀彧那张平静无波的脸,心中念头急转。他知道,荀彧是他事业上不可或缺的柱石,但他是否真的能够完全掌控这位“吾之子房”呢?这份疑虑,如同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在日后的岁月中,或许会慢慢生根发芽。
荀府。
荀彧面对天幕之上那段关于自己立场和内心的“疑问式”解读,依旧保持着他一贯的沉默与平静。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仿佛天幕上所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或者,他早已将所有的波澜都深藏于心底,不为外人所知。
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衣带诏事件发生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之中,最为艰难,也最为煎熬的时刻之一。
一边,是生他养他、他曾宣誓效忠的大汉王朝,是那个虽然落魄不堪,却依旧代表着正统的天子;另一边,是他一手辅佐起来、寄托了他平定天下、安抚百姓理想的曹操集团,是他视为知己的明公。
忠与义,公与私,理想与现实,在他心中激烈地碰撞着,撕扯着。他仿佛行走在一条细细的钢丝之上,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在风暴的中心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与冷静。他没有公开谴责董承等人的“谋逆”,也没有为他们辩解。他只是默默地处理着因此事而引发的种种后续,尽力维持着许都的稳定,不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这份沉默,或许是他对汉室最后的悲悯,也或许是他对曹操无言的抗议,更或许,是他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无奈的体现。
他的目光,穿透了时空,望向天幕,眼神深邃而悠远,让人完全看不透他此刻心中真正的想法。
遥远的汉宫深处。
汉献帝刘协看着天幕上重现的衣带诏事件的始末,看着那些曾经与他一同密谋,试图挽救汉室的忠臣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看着刘备仓皇逃亡,生死未卜,他的眼中充满了无尽的绝望与悲愤。
他的双手紧紧地攥着龙袍的衣袖,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身体微微颤抖。
“国贼!国贼曹!”他在心中无声地呐喊着,却不敢发出一丝声音。他知道,自己早已是笼中之鸟,任何反抗都只会招致更残酷的镇压。
当他的目光落在天幕上荀彧那张平静的面容,以及天幕对其“忠汉之心费思量”的解读时,他的心情变得异常复杂。
一方面,他感激荀彧,感激这位名义上的汉臣,在曹操权势熏天之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朝廷的体面,约束曹操的行为。他也曾隐隐期盼,荀彧能够利用其在曹营中的地位,为汉室做些什么。
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荀彧充满了怨恨。为何……为何在衣带诏事件中,荀彧没有站出来,助他们一臂之力?为何他眼睁睁地看着董承等人被杀,而无动于衷?如果荀彧真的忠于汉室,为何不利用他的影响力,阻止曹操的暴行?
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汉献帝的心中,让他对荀彧这位“可能的心向汉室者”,既抱有一丝不切实际的期待,又充满了深深的怨怼。
成都,汉中王宫。
刘备看着天幕上重现的衣带诏事件,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他回想起了当年在许都的惊心动魄,回想起了与董承等人密谋时的慷慨激昂,也回想起了事败后仓皇出逃的狼狈与凶险。
那一次,他与曹彻底决裂,也真正走上了匡扶汉室,与曹争夺天下的道路。
对于荀彧在此事中的立场,刘备心中也充满了好奇与揣测。他知道荀彧是曹操的心腹,但同时也听闻荀彧素有贤名,且心向汉室。那么,在衣带诏事件中,荀彧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是真的毫不知情,还是……另有隐情?
“文若先生......在那样的时刻,你究竟是如何抉择的呢?”刘备在心中默默地问着,目光投向天空那巨大的光幕,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他对荀彧这位未曾深交,却又声名远播的谋士,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现代社会,网络直播间。
当看到天幕开始揭秘“衣带诏”这一历史疑案,并将焦点对准荀彧时,网友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各种猜测和讨论的弹幕如同井喷一般涌现。
“来了来了!历史十大谜案之一,荀彧与衣带诏事件!”
“我就想知道,荀彧到底知不知道衣带诏的内情?这简直是千古之谜啊!”
“天幕这呈现方式也太会了吧!不给准话,就让你猜!引人入胜啊!”
“‘或有知情不报之嫌?或于忠汉与辅曹间,内心挣扎?’这简直是灵魂拷问啊!”
“太考验荀彧了!这简直是送命题啊!一边是自己效忠的汉室正统,一边是自己的老板和苦心经营的事业平台,换我我也得精神分裂!”
“曹老板肯定怀疑他了!你看曹老板那眼神,都快把荀彧盯穿了!”
“细思极恐啊!如果荀彧真的知情不报,那他对曹操的忠诚度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我觉得荀彧可能知道一些,但又不能明说,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太难了!“”
这才是真正的权谋大戏啊!比电视剧演的刺激多了!“
”荀令君:我太难了!我真的太难了!你们别再逼我了!“
观众们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充满了兴趣,也对荀彧在其中所面临的困境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与理解。这位“王佐之才”的内心世界,似乎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深邃。
天幕的画面在短暂的停顿之后,再次流转起来。那段关于衣带诏的沉重与压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相对开阔的景象。
时间来到了赤壁之战后,或者更早一些,在曹集团势力不断向南扩展的时期。随着地盘的扩大,政务的繁杂,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天幕之上,开始列举荀彧利用其在士林中巨大的声望和广泛的人脉关系,为曹操招揽或推荐了来自江东等地的名士。这些人,有些是因战乱避祸江东,有些则是江东本土的才俊。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