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再次展开,几个重要的名字和画像,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首先出现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神情严肃,目光中带着一丝精明与审慎的中年文士:“
华歆:字子鱼,原籍平原高唐。汉末名士,曾与管宁、邴原一同游学,并称‘一龙三杰’。后避乱江东,一度效力于孙策、孙权。经荀彧(或曹操本人,受荀彧影响)招揽,北归朝廷(曹操控制下的汉廷),历任议郎、侍中、尚书、御史大夫等职,后官至曹魏太尉、司徒,位列三公,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支柱。”
画面中,可能穿插了华歆在江东时的场景,以及他接到曹操(或荀彧代表的朝廷)征辟令后,内心犹豫,最终决定北上的过程。
紧接着,又一位气质儒雅,颇具学者风范的老者画像出现: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汉末名士,著名的经学家。曾任会稽太守,后亦归附孙策。官渡之战后,曹操平定冀州,派人征辟王朗,王朗应召北上,历任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御史大夫、司空等要职,亦成为曹魏三公之一,在经学和礼制方面颇有建树。”
(此处可根据史料,补充其他由荀彧直接或间接影响而投奔曹操的江东或南方名士,例如严畯等人,虽然严畯最终未至,但曹操曾因荀彧推荐而征辟过他。)
天幕之上,浮现出一段清晰的文字说明:
“荀彧不仅致力于为曹操举荐其故乡颍川及北方的英才俊彦,亦能放眼天下,利用其在士林中的巨大声望和深厚人脉,为曹操延揽那些流寓南方或出身南方的名士大儒。此举不仅进一步扩充和巩固了曹魏政权的人才基础,使其人才来源更加广泛多元,更体现了荀彧‘为国举才,不问南北’的广阔胸襟与公心。他所构建的人才网络,遍及中原内外,为曹魏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许都,丞相府。
曹操看着天幕上出现的华歆、王朗等人的名字和画像,以及天幕对荀彧举荐南方人才的评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微微颔首,对左右说道:“江东自古多名士,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文若能为吾招徕此等大贤,使其为我所用,实乃大功一件!善!甚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对荀彧(至少在举贤任能方面)的信任。他知道,一个政权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荀彧,无疑是他最为得力的人才发掘者和招揽者。
荀府。
荀彧看着天幕上华歆、王朗等人的名字,神色依旧平静。在他看来,无论是北方之士,还是南方之才,只要是真正有学问、有品行、有能力的人,都应该为“朝廷”所用,共同致力于平定乱世,恢复秩序。
他所理解的“朝廷”,名义上依旧是汉献帝的朝廷,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已然是曹操主导下的政权。这种身份的模糊与重叠,或许正是他内心矛盾的根源,但至少在“为国举才”这一点上,他认为自己是问心无愧的。
在另一个时空,或许正在曹魏朝堂之上,位列三公的华歆和王朗,看到天幕上将自己也列为荀彧举荐或影响而来的人才,心中定然会生出几分感念之情。
他们想起了当年在江东的岁月,想起了北方曹操势力的日益强大,也想起了荀彧在士林中那如雷跇耳的声望。正是因为有荀彧这样的贤臣在曹操身边辅佐,才使得他们这些心怀故国(汉室)或不愿久居人下的名士,最终选择了北上归附,希望能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们或许会遥遥对着荀彧的方向,默默地拱手致意,感念那份知遇之恩或间接的引荐之情。
江东,建业。
孙权看着天幕上,自己治下或曾经效力于江东的名士华歆、王朗等人,最终都流向了北方的曹操集团,心中多少有些不快。
他眉头微蹙,对身旁的张昭、顾雍等人说道:“子布,元叹,你们看,这曹操帐下,不仅有荀彧为其搜罗北方才俊,更能将其触角伸向我江东,招揽名士。可见这天下人才之争,何其激烈!”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我江东虽有天险可守,亦有人和之利,但若想与曹操长期抗衡,乃至北伐中原,就必须更加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与笼络,要让江东的才俊之士,都以能为我孙氏效力为荣,而不是心向北方!此事,关乎我江东基业之稳固,尔等务必尽心竭力!”
孙权从天幕的展示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才竞争的残酷性,也进一步增强了他招揽和培养本土人才的决心。
现代社会,网络直播间。
当看到荀彧的人才网络竟然还覆盖到了江东地区,网友们再次被他的能力所折服。
“我的天!荀令君的人脉圈也太广了吧!简直是遍布天下九州啊!”
“连江东的人才都能挖过来,这业务能力,杠杠的!不愧是曹魏第一HR!”
“曹魏的人才优势也太明显了吧!北方的人才被荀彧一网打尽,现在连南方的人才也开始向他那边流动了,这让刘备和孙权怎么玩?”
“华歆、王朗:没错,正是在下!我就是那个在演义里,被诸葛丞相在阵前骂得吐血而亡的王朗,以及那个帮曹丕篡汉的华歆!(手动滑稽)”
“楼上别闹!演义是演义,历史是历史!华歆和王朗在历史上都是很有学问和地位的名士,并非演义中那般不堪。”
“三国人才市场,荀彧绝对是金牌猎头,没有之一!曹老板能得到他,真是捡到宝了!”
“荀令君:只要给的待遇好,没有我挖不来的人才(除了诸葛亮)!”
“这人才储备,看得我直流口水,要是能分我几个就好了!”
观众们对荀彧的敬佩之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他的谋略和内政能力,更延伸到了他那近乎无所不能的人才招揽手段。他们也更加理解了,为何曹操集团能够在汉末乱世中迅速崛起,并最终奠定曹魏的基业。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