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趋势,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力与悲哀。然而,作为尚书令,他又有辅佐国政、维持朝局稳定的职责。他不能公开反对曹丕,那样只会引发更大的动荡,甚至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他的行动和态度,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在忠于汉室的本心与履行臣子职责之间寻求平衡。他只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处理好分内的事务,对于那不可避免的未来,他选择了一种消极的沉默和有礼的距离。
曹丕的视角中,荀彧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他既需要荀彧的才能和声望来帮助自己稳定局面,争取士族的支持,但也深知荀彧内心的“汉贼不两立”的隐秘坚持。荀彧那种不卑不亢、公事公办的态度,让曹丕感到有些棘手。他无法像对待其他纯粹的曹魏臣僚那样,轻易地将荀彧纳入自己的心腹圈子。荀彧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曹丕,他所要继承的这份基业,其合法性与道义基础,在某些人心中是存疑的。这种感觉,让年轻气盛、志在天下的曹丕,对荀彧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怀揣着一种敬畏、利用、拉拢与提防交织的复杂情感。
现代·网络弹幕上,观众们也议论纷纷:
“哇,这个问题太敏感了!荀令君的立场要怎么摆?”
“荀彧会真心支持曹丕吗?我感觉不会。毕竟曹丕以后是要称帝,彻底取代汉朝的。”
“是啊,荀彧可是汉臣啊!他辅佐曹操,可能是为了匡扶汉室,或者至少是让汉室在曹操的辅佐下延续。曹丕这一代,目标就更明确了。”
“这关系太微妙了,简直是走钢丝,一步踏错就可能万劫不复。”
“曹丕:这位荀叔叔,有点难搞哦。感觉他看我的眼神,不像看未来的老板,更像看一个……嗯,怎么说呢,一个有能力但走错了路的孩子?”
“荀彧内心OS:我太难了,老板的儿子要抢我前老板的家产,我还得帮着维持秩序,不能让他抢得太难看,也不能真心帮他抢。”
“曹操估计也在暗中观察,看看荀彧是不是真的‘忠于大魏’。”
天幕画面再次流转,展现出曹魏政权在后期不断发展壮大的景象。随着控制区域的扩张,人口的增加,以及军事行动的常态化,国家机器也变得日益庞大和复杂。早期的那种带着草创时期灵活性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需求。一个更加完善、更加规范的制度体系,成为支撑这个庞大政治实体高效运转的迫切需要。
画面聚焦于尚书台内,荀彧的身影依旧忙碌。他不再仅仅是应对危机、出谋划策的战略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行政管理者。镜头细致地展现了他参与或主持的各项制度完善工作。
首先是细化部门职责。尚书台下属的各曹,如吏曹、民曹、兵曹、客曹等,其权责分工被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画面中,荀彧与各曹的令史、掾属们反复讨论,逐条审议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办事流程、文书规范。他强调各部门之间既要分工明确,避免权责不清、互相推诿,又要加强协作,确保政令畅通。一些新兴的事务,也根据其性质,被合理地划分到相应的部门进行管理。一张张详细的职责清单和办事细则,从尚书台中发出,分发到各个层级的官署。
其次是完善官员考核与升迁机制。天幕上展示了荀彧审阅官员考绩的场景。他不仅仅看重官员是否完成了任务,更关注其完成任务的方式、效率以及在任上的德行操守。他与吏部尚书(或类似职能的官员)商议,如何建立更加客观、公正的考评标准,如何将考评结果与官员的升迁、奖惩挂钩。虽然此时陈群的“九品官人之法”(九品中正制)尚未正式推行,但荀彧在实践中所做的这些探索,无疑为后来这一重要选官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和过渡方案。他努力尝试打破仅仅依靠举荐和门阀的传统,引入更多基于实际政绩的考量。
再者是规范财政税收制度。随着战事的持续和后方建设的需要,稳定的财政收入变得至关重要。天幕画面中,荀彧与度支、仓曹等负责财政的官员们一起,研究各地的田亩、户口、赋税征收情况。他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税率,规范征收程序,打击偷漏瞒报行为。同时,也努力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垦荒,恢复农业生产,以期达到“兵食足,民心安”的目标。他深知,财政是庶政之母,一个稳定而充裕的财政,是曹魏政权一切行动的物质保障。
最后,画面还触及了修订完善礼仪制度的方面。这一点,对荀彧而言,内心或许最为复杂。随着曹操的权力地位不断提升,从大将军到丞相,再到魏公、魏王,相应的朝会礼仪、车服制度、祭祀规格等,都需要进行调整和提升,以适应这种变化。天幕中,荀彧奉命主持或参与这些礼仪的修订工作。他依旧一丝不苟,引经据典,力求合乎规范。然而,每当这些礼仪朝着更加僭越汉室天子规格的方向发展时,他的眼神中总会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黯然。他是在为曹氏政权构建秩序,但这个秩序,却也一步步在侵蚀着他心中所尊奉的汉家威仪。
天幕文字适时浮现,对荀彧在这方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荀彧不仅是目光深远的战略家,更是脚踏实地的卓越行政管理者。在其长期担任尚书令期间,他以其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智慧,持续推动曹魏政权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从中央到地方,从人事到财政,从行政运作到礼仪规范,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些制度的完善,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更为高效有序,权责更加分明,为曹魏政权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持续贡献。”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