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九品中正制”!!!

换源:

  无论是曹操,还是后来的曹丕,都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性。曹操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荀彧在治理内政方面的才能,称其为“吾之子房”,这其中固然有对其运筹帷幄的赞赏,但也包含了对其主持内政、建立秩序的肯定。曹丕继位后,虽然与荀彧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分歧,但对荀彧所建立和完善的这套行政体系,基本上是全盘继承和沿用的。他们都明白,一个强大的政权,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支撑。荀彧在这方面的能力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荀彧自己,则将制度建设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相信“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良好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前提。即使他内心对曹魏政权的最终走向——即代汉自立——抱有深深的保留甚至抵触,但在其位,便要谋其政。只要他一天担任尚书令,他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各项制度,使国家机器能够高效、公正地运转,让百姓能够减轻一些负担,让社会能够多一些秩序。这或许是他对自己“经世济民”理想的一种现实层面的实践。

后来“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创制者陈群,在早期也曾与荀彧共事,并深受其影响。天幕画面中,隐约可见年轻时的陈群,在尚书台观摩学习,或与荀彧探讨选官任人之道的场景。荀彧在官员考核、品评方面的一些理念和实践,无疑为陈群后来构思和推行九品中正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陈群对荀彧的敬重,不仅仅在于其品德和谋略,也在于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远见卓识。

现代·网络弹幕再次活跃:

“持续输出!荀彧真是曹魏的宝藏男孩,不,是宝藏大叔!”

“行政管理大师,名不虚传!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才。”

“一个成熟的政权,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

“荀彧:我为曹魏搭框架,也为曹魏补细节。从战略规划到行政执行,全包了。”

“看到修订礼仪制度那里,感觉荀令君心里肯定不好受。眼看着曹老板离皇帝宝座越来越近。”

“是啊,这等于是在亲手为汉朝准备棺材板上的钉子,虽然这钉子造得很精致。”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他负责任的表现。在其位谋其政,即使内心有挣扎,也要把工作做好。”

天幕的画面渐渐转向了曹魏集团的内部。随着势力的扩张和时间的推移,这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内部,也并非如表面看上去那般铁板一块。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潜在的矛盾,如同潜藏在水面下的暗流,考验着领导者的智慧,也需要有德高望重之人从中斡旋。

画面中,隐约展现出一些内部的紧张氛围。例如,曹氏宗亲将领,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他们是曹操起家的核心力量,军功卓著,但也难免会有些骄纵之气,有时会与那些依靠才干和谋略上位的异姓将领或谋士之间,在军功分配、资源倾斜、甚至是日常相处中产生一些摩擦。画面一闪而过,一位曹氏宗亲将领因战功赏赐略逊于某位异姓功臣而面露不悦,私下抱怨。

更为敏感的,则是曹操不同儿子之间的储位之争。虽然曹丕最终被立为太子,但在那之前,曹植也曾一度因其才华而受到曹操的喜爱,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支持者。曹丕和曹植的门下宾客,为了各自的主子能够胜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这种争斗,虽然曹操努力控制,但也难免会波及朝堂,影响到一些官员的站队和集团内部的和谐。

此外,不同的政治派系之间,也存在着潜在的竞争。比如以曹操同乡谯沛人士为主的武将集团,和以荀彧、荀攸、郭嘉等为代表的颍川士人集团,他们在行事风格、政治理念、以及所代表的利益诉求上,或多或少会有所不同。虽然在曹操的强力整合下,这些派系能够大致保持合作,但细微的张力依然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幕开始模拟荀彧如何利用其崇高的威望和相对公正的立场,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进行斡旋、调解和平衡。

一个场景:曹操在一次宴会上,酒酣耳热之际,对一位功勋卓著的异姓将领大加赏赐,引起了旁边一位曹氏宗亲将领的些许不满,虽然他没有明说,但脸上的表情却有些微妙。宴后,荀彧私下找到这位宗亲将领,温言劝慰道:“将军与丞相乃血脉至亲,更是股肱之臣,丞相心中自有将军的位置。今日赏赐某某,乃因其新立大功,亦是为激励三军将士。丞相治军,赏罚分明,方能使众人用命。将军当体谅丞相的苦心,莫因小节而生嫌隙,以大局为重。”这位宗亲将领听了荀彧一番话,心中的郁闷也消解了不少,点头称是。荀彧又在合适的时机,向曹操委婉地提及,宗亲乃国家藩篱,亦需时常加以关怀,使其感受到丞相的恩义,而非仅仅是君臣之别。曹操听后,也觉得有理,对宗亲的安抚更加周到。

在储位之争中,荀彧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中立。无论曹丕的拥趸还是曹植的党羽,都曾试图拉拢这位在朝中极具分量的尚书令。但荀彧总是以“国事为重”、“储君乃国家根本,当由丞相圣裁”为由,不偏不倚,不明确表态支持任何一方。他只是在曹操征询对两位公子品行才能的看法时,客观地陈述事实,不做褒贬。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他被卷入激烈的派系斗争,也使得他在处理相关事务时,能够保持一定的公正性,不至于让储位之争彻底失控,撕裂整个统治集团。

当不同派系的官员之间因为政见不合或利益冲突而产生纠纷时,荀彧也常常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他会分别找双方谈话,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从中分析利弊,晓以大义。他常常说:“我等皆为汉臣,辅佐丞相,乃是为国为民。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