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温水煮青蛙的感觉,荀令君,危!”

换源:

  荀彧的视角中,他奉命留守许都,名义上是继续履行他作为汉室尚书令的职责,辅佐天子,总理朝政。他或许也明白,在曹操的权力日益巩固,并有意识地构建以邺城为中心的新权力格局的背景下,许都的政治地位正在逐渐下降。他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种权力格局的深刻变化,并预感到自己可能会因此而被逐渐疏离于核心决策圈之外?天幕的画面中,他依旧一丝不苟地处理着许都的各项事务,向邺城呈送着奏章,传达着天子的旨意(尽管那往往是曹操意志的体现)。然而,在他的眼神深处,或许也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与忧虑。他与曹操之间的书信往来,是否还像过

在邺城,围绕在曹操身边的,是一批相对年轻,或者说在曹魏集团中资历不如荀彧深厚的新一代谋士和官员。他们或许更加“识时务”,更能揣摩曹操的心意,也更积极地拥护曹操的各项“新政”,包括那些日益显露出取代汉室意图的举措。他们在邺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圈子,他们的声音,或许比远在许都的荀彧的奏章,更容易直接传递到曹操的耳中。这些人,对于那位在许都“遥控”部分朝政,并且在士林中享有崇高声望的荀令君,内心或许既有敬畏,也可能存有几分不以为然,甚至将其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或保守势力的代表。

现代时空的直播间里,观众们对这种局势的变化议论纷纷:“

“这不就是现代公司里,总部搬家了,一部分老员工被留守在原来的分公司吗?感觉不太妙啊。

“地理上的距离,往往会带来心理上的距离。天天见面的和一年见不了几次的,在老板心中的分量肯定不一样。“

”曹老板这是

“荀彧的处境真的是越来越微妙了。名义上还是重臣,实际上可能已经被架空了一部分权力。“

“留守许都,听着是辅佐天子,实际上是看着一个傀儡。而真正的权力中心,已经不在他身边了。

“温水煮青蛙的感觉,荀令君,危!”

天幕画面流转,气氛变得更加压抑和微妙。镜头聚焦于一些可能在九锡之议爆发前,就已经存在于荀彧与曹操之间的,那些不易被常人察觉的矛盾与嫌隙。

一个场景:在一次重要官员的人事任命上,曹操从邺城传来手令,拟任命某位在品行或能力上受到士林非议,但却对曹操表现得极为恭顺,并积极鼓吹曹操功德的人物担任要职。荀彧在许都接到这份手令后,眉头深锁。他提笔写了一封奏疏,列举了此人不宜担任此职的数条理由,言辞虽然委婉,但立场却很坚定,认为此举有损朝廷清誉,不利于公正选拔人才。然而,从邺城传回的回复,却是曹操坚持原议,甚至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荀彧“过于拘泥旧制”、“不识大体”的些许不满。荀彧手捧着曹操的回复,久久不语,眼神中充满了失望与无奈。

又一个场景:在某项涉及礼仪制度改革的讨论中,曹操在邺城的亲信们,为了进一步提升曹操的威望,提出了一些更加僭越汉室天子规格的礼仪方案,比如在出行仪仗、宫殿规制等方面,几乎与天子无异。这些方案通过某种渠道传到了许都,引起了荀彧的警觉。他上书曹操,引经据典,阐述汉家礼法的尊严和不可逾越的界限,希望曹操能够“克己复礼”,以身作则,维护汉室的体面,从而更好地“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反过来侵蚀汉室的根基。然而,曹操对此似乎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甚至觉得荀彧有些杞人忧天,不理解他为了“镇抚宇内”所必须展现的威仪。

还有一个场景,可能源于地理上的分隔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邺城发生的一些事情,一些曹操的决策,荀彧可能并非第一时间知晓,或者只能通过二手甚至三手信息了解,这难免会产生一些偏差和误解。而荀彧在许都的一些举措,一些他对汉室的维护行为,传到邺城曹操的耳中时,也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添油加醋,歪曲解读,从而加深曹操对他的疑虑。画面中,荀彧看着来自邺城的信使,眼神中带着一丝探寻和不安。而远在邺城的曹操,在听取关于许都情况的汇报

曹操对待荀彧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早年间,他们君臣相得,曹操对荀彧言听计从,书信往来也充满了信任与期许,常常称其为“吾之子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曹操的权势日益巩固,野心也逐渐膨胀之后,他与荀彧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似乎正在慢慢消退。在偶尔的召见或书信往来中,曹操的语气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心置腹,而是多了一些客套和疏离,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会表现出不耐烦或是不容置疑的权威。荀彧不可能感觉不到这种微妙的变化,他的心中,也必然会因此而生出种种忧虑和不安。

天幕上的文字,如同一位洞察世事的史家,缓缓道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来那场激烈的九锡之议,或许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君臣矛盾总爆发的一个导火索。然则在此之前,由于双方在根本立场上的分歧、在政治理念上的差异、在权力格局变化中所产生的疏离,以及在日常政务处理中所积累的种种细小摩擦,荀彧与曹操之间,是否早已暗流涌动,嫌隙渐生?那最终导致悲剧的祸端,或许早已在不经意间悄然埋下,只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朝爆发,再也无法挽回。

曹操的灵魂视角中,如果他能回首这段往事,或许会想起那些曾经被他忽略的细节。他可能会意识到,荀彧的那些“不合时宜”的劝谏,那些对汉室的维护,并非仅仅是出于迂腐,而是源于其内心深处不可动摇的信念。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