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名场面!铜雀台!

换源:

  台上歌舞升平,丝竹悦耳,台下酒香四溢,笑语喧阗。然于荀彧而言,这高台之巍峨,这盛宴之喧嚣,或许并非仅仅是权力的象征和功业的展示,更像是一座里程碑,预示着汉家四百年的国祚,即将无可挽回地走向黄昏,甚至倾覆。在这片繁华盛景的映衬之下,他内心的那份沉重与纠结,那份对未来的忧虑与迷茫,又有谁人能够真正知晓,真正理解呢?”

高台之上的曹操,在接受群臣朝贺的间隙,目光也曾扫过席间的荀彧。他自然注意到了荀彧那异乎寻常的平静,甚至可以说,在那一片热烈的氛围中,荀彧的这份平静显得有些疏离和刺眼。曹操的眉头,不经意地微微皱了一下,心中或许闪过了一丝不快。他当然希望自己最倚重的谋主,能够与自己一同分享这份喜悦和荣耀。但荀彧的反应,却让他再次感受到了那种熟悉的隔阂。不过,曹操并未当场发作,他只是将这份不快压在了心底,继续与众人周旋。

荀彧的灵魂视角中,如果他能回忆起这一幕,心中定然是五味杂陈。铜雀台的建成,在他看来,是曹操野心进一步膨胀的具象化体现。这座高台,不仅仅是用砖石和木材堆砌而成,更是用汉室的衰颓和无数人的鲜血铸就。它象征着曹操的权势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距离他心中那个“匡扶汉室,辅弼圣上”的理想,也越来越遥远,甚至已经背道而驰。眼前这场盛大而喧嚣的宴会,在他眼中,或许并不意味着辉煌的开始,反而更像是一场末世来临前的狂欢。他的心,如同被一块巨石压着,沉甸甸的,透不过气来。

而像曹植、杨修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文人,此刻正沉浸在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展示自身才华的喜悦之中。他们为曹操的功业而歌颂,为铜雀台的壮丽而赞叹。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个人前程的期盼。他们或许根本没有留意到,在角落里,那位平日里深受他们敬重的荀令君,此刻的眼神为何如此复杂,心情为何如此沉重。他们还太年轻,还没有经历过荀彧那种理想与现实的残酷撕裂。

现代·网络弹幕上,观众们对这一幕也感慨万千:

“名场面!铜雀台!曹老板的人生巅峰时刻之一啊!”

“别人都在高高兴兴开派对,只有荀令君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emo(伤感)。”

“看看荀令君,他笑得多勉强,比哭还难看。”

“是啊,这座铜雀高台,某种意义上,就是建在了汉室王朝的废墟之上。荀彧能开心才怪。”

“唉,跟老板的价值观和最终目标不一致,这工作真是太难做了。迟早要出大问题。”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奏啊!感觉荀令君的悲剧,已经拉开了序幕。”

“曹操:文若,你今天怎么不高兴?是不是对朕有什么不满?荀彧:臣不敢,臣只是……有点晕高。”

天幕画面缓缓展开,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曹操晚年的权力中心——邺城。这座位于冀州的古城,在曹操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承载了新的政治意涵。画面中,大规模的营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宽阔的街道,整齐的坊市,宏伟的宫殿群,逐渐取代了旧有的格局。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象征着曹操无上权力和赫赫功业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它们高高耸立,俯瞰着整个邺城,也仿佛在向天下昭示着一个新的权力核心的崛起。邺城,事实上已经取代了许都,成为了曹魏集团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然而,与邺城日益繁盛的景象形成对比的,是荀彧的处境。天幕的镜头,在繁华的邺城与略显萧索的许都之间切换。荀彧,这位曹操最为倚重的谋主,王佐之才,却长期留守在汉献帝所在的许都。画面中,他依然在尚书台处理着繁杂的政务,辅佐着那位并无实权的天子,维持着汉家朝廷表面的运转。而曹操的核心决策圈子,那些新兴的谋士、将领,以及曹氏的子侄们,则日益围绕在邺城的曹操身边,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中枢

这种地理上的分割,无疑对荀彧的政治地位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天幕上的文字,引导着观众思考:荀彧是被逐渐边缘化了吗?还是他依然能够通过频繁的书信往来、定期的述职汇报,以及他在朝中长期积累的威望,保持着对核心决策的影响力?画面中,有荀彧伏案疾书,向邺城传递自己对某些政务的看法的场景;也有他收到来自邺城的指令,然后一丝不苟地执行的画面。然而,那份隔着数百里路程的沟通,与身处权力旋涡中心的直接参与,其间的差异不言而喻。

天幕上的文字再次浮现,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感:“曹操雄踞邺都,营建三台,文武毕集,其权力中心已然北移。荀彧久镇许都,虽仍总揽枢要,名义上辅弼天子,然与曹操及其核心权力圈之实际距离,却日益疏远。此种政治格局之微妙变化,或亦为日后君臣之间那场无

曹操的视角中,他将政治重心转移到邺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首先,邺城地处冀州,是袁绍的旧都,也是曹操平定北方后最为稳固的根据地。将权力中心设在此处,更便于他控制广袤的北方地区,防范来自塞外和东北方向的威胁。其次,许都毕竟是汉献帝所在的“帝都”,那里聚集着一批心怀汉室的旧臣,他们的存在,多少会对曹操权力的进一步扩张形成一定的掣肘。将核心机构迁往邺城,可以有效地削弱许都的政治影响力,也便于他更自由地推行自己的政策。至于对荀彧的安排,或许既有战略上的考虑——许都需要一位德高望重、能力卓著的重臣坐镇,以安抚人心,维持朝局;也可能包含了政治平衡的微妙意图——将这位在汉臣中影响巨大的人物,置于一个既重要又不那么核心的位置,既能发挥其作用,又不至于对其形成过大的依赖或威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