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是啊,很多时候,天命所归!!

换源:

  他的阵营内部,必然有董昭这样的人物,在积极地为他制造“天命在曹”的舆论氛围,搜集各种“祥瑞”,解读各种“谶言”,为他未来的进一步行动铺平道路。这些舆论,对于像荀彧这样坚守汉臣立场的人来说,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道德困境。

远在后世的那些通过禅让或类似方式取得帝位的君主,如王莽、曹丕、司马炎等人,如果他们能看到天幕上关于天命转移的讨论,或许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些理论上的依据和历史的合理性。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也是顺应了“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现代·网络弹幕上,观众们也开始就这个略显玄奥的话题展开了讨论:

“哇,开始讨论哲学和历史周期律的问题了!有点高深啊。

“天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感觉在古代社会,这个观念的影响力真的非常非常大。“

”是啊,很多时候,天命所归

“荀彧内心OS:我忠于大汉,可是大汉眼看着就要没了,这可怎么办啊?在线等,挺急的!”“

这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斗争

“感觉荀彧的悲剧,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太执着于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和‘忠君’思想了。

天幕的画面,色调变得愈发沉郁,气氛也随之紧张起来。时间来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那场注定要改变荀彧命运,也深刻影响汉魏格局的“九锡之议”,即将拉开帷幕。此刻,虽然风暴尚未真正降临,但压抑的空气,已经让人预感到一场巨变的来临。

镜头首先聚焦于邺城。这里,曹操的权威和仪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煊赫夺目。新建成的三台宫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仅是建筑上的奇观,更是曹操无上权力的象征,无声地暗示着他那呼之欲出的野心。府邸之内,曹操的亲信谋士董昭等人,正在积极地秘密活动着。他们穿梭于各个重要的官员府邸之间,进行着串联和游说,为即将到来的“劝进”行动,做着精心的准备。他们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拥立新君的大功告成。

画面切换到许都。这座曾经的帝都,如今却显得有些萧条和落寞。汉献帝刘协,依旧居住在皇宫之中,但他更像是一个被囚禁的符号,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控制,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朝廷的气氛,充满了压抑和不安。那些留守在许都的汉臣们,或许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听闻了一些从邺城传来的风声。他们在私下里传递着消息,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和绝望。他们知

镜头再次回到荀彧的府邸。书房内,灯火通明,但气氛却异常凝重。荀彧手中拿着一封来自邺城的密信,信中的内容,让他眉头紧锁,脸色也变得异常难看。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正在邺城酝酿,并且很快就会波及到自己。他独自一人在书房中踱步,时而停下来,凝视着窗外的夜色,时而又回到案前,反复阅读着那封信。他的内心,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是顺从?是反对?还是有其他的选择?他知道,这将是他一生中,面临的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的抉择。或许,他也曾与几位心腹的幕僚或友人,进行过秘密的商议,但最终的决定,只能由他自己来下。

天幕上的文字,用一种带着宿命感的笔调,渲染着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建安十七年,曹操之权势,已然达于其人生的顶峰。封公、加九锡之议,已在邺城的权力核心中暗中酝酿,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便会公之于众。邺城之内,野心勃勃,人心思动;许都宫中,人心惶惶,前途未卜。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足以决定君臣最终命运、彻底撼动汉魏未来格局的巨大风暴,即将来临。而荀彧,这位在汉末乱世中辅佐曹操二十余年,被誉为‘王佐之才’的柱石之臣,此刻正立于这场风暴的中心。他将如何抉择?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次选择。

各方人物的反应,也通过天幕的画面和文字,一一展现出来:

曹操:此时的他,可谓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在他看来,自己功高盖世,平定北方,安定天下,如今再进一步,接受“公”的封号,并加上象征特殊功勋和地位的“九锡之礼”,乃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他或许正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够让这一切显得名正言顺的借口。他可能也预料到会遇到一些阻力,但他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去克服。

荀彧:他已经清晰地预感到了这场暴风雨的来临。他的内心,正在进行着痛苦而激烈的挣扎和抉择。二十多年的辅佐之情,匡扶汉室的毕生理想,以及对当前局势的清醒认识,在他心中交织碰撞。他知道,这一次,他可能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通过委婉的劝谏来改变曹操的决定。他必须做出一个明确的表态。

董昭等人:他们是这场“劝进”行动的积极策划者和推动者。在他们看来,曹操的功绩早已超越了古代的任何一位贤臣,理应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荣耀。推动曹操“封公加九锡”,不仅是对曹操功业的肯定,更是他们自己建功立业,获取更大权力和政治资本的绝佳机会。他们视此为拥立新朝的“从龙之功”,对此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汉献帝刘协以及那些忠于汉室的臣子们:他们感受到了那最后的时刻,正在一步步逼近。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绝望、无力和深深的悲哀。他们知道,曹操的这一步一旦迈出,汉室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他们或许会在暗中哀叹,或许会私下里议论,但却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