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时空的直播间里,观众们的心,也随着天幕上紧张气氛的不断升级,而提到了嗓子眼。他们知道,历史的转折点即将到来,荀彧的悲剧,也即将上演。
弹
“”暴
风雨前的宁静,看得我手心都出汗了!“”
“坐等名场面:九锡之争!虽然知道结局,但还是好紧张!”“
曹老板:我摊牌了,不装了!荀彧:......”
“历史
天幕之上,气氛陡然变得凝重。时间定格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许都的朝堂,或是戒备森严的丞相府内,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风波,正在悄然酝酿。画面中,曹操的亲信谋士董昭等人,手捧着一份精心撰写的奏疏,神情肃穆地呈递给端坐上位的曹操。奏疏的内容,便是建议曹操晋爵为国公,并加赐九锡。这九锡,包括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每一样都象征着特殊的礼遇和超乎寻常的权力,是人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耀,也是向着更高权位迈进的重要一步。
曹操接过奏疏,缓缓展开,目光在上面逡巡。他的脸上,看不出太多的表情,但眼神深处,却闪烁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得意与期待。他故作沉吟,仿佛对此事颇感意外和犹豫。片刻之后,他放下奏疏,对董昭等人说道:“此事体大,非同小可。孤深受国恩,岂敢妄自尊大,图此殊荣?尚书令荀彧,乃国之柱石,深明大义。孤当先书信问其意见,再作计较。”说罢,他便命人取来笔墨,亲自写了一封信,派快马送往当时可能留守在邺城(亦有说法荀彧此时已随军或在许都,天幕此处或依据曹操询问远方重臣的常态来表现)的荀彧。
天幕之上,光幕清晰地映照出这两封至关重要的书信。
曹操的信,言辞显得颇为谦逊和客气,大意是说:近来朝中诸公,感念孤家扫平宇内、安定社稷之功,纷纷上表,劝孤晋爵国公,加赐九锡。孤自问德薄能鲜,不敢当此重誉。然盛情难却,心中惶恐。文若先生乃孤之子房,明于治道,深识大体。此事究竟是否可行,还望先生不吝赐教,为孤剖析利弊,以决孤疑。
信使快马加鞭,将曹操的信送到了荀彧的手中。荀彧展开信,逐字逐句地阅读着,眉头渐渐锁紧。他知道,这封看似征求意见的信,实则是一道难以回答的考题,更是一块试探他最终立场的巨石。曹操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九锡之后,便是代汉自立。他身为汉臣,食汉禄,世受国恩,岂能对此视而不见,甚至推波助澜?
经过一番痛苦而坚决的思量,荀彧提笔,写下了那封足以改变他命运的回信。天幕清晰地展现了回信的内容,字迹清秀而有力,措辞委婉却立场坚定:“彧以为,曹公兴义兵,本为匡扶朝廷,安定国家,秉持的是忠贞不渝的诚心,固守的是谦逊退让的实节。君子爱护他人,应当以德行来引导,而不是用这些外在的荣宠来彰显。此事,窃以为不宜。”寥寥数语,却清晰无比地表达了他反对曹操加九锡的立场。他没有直接指责曹操有篡逆之心,而是从曹操起兵的初衷和君子应有的德行出发,委婉地劝谏。但这“不宜如此”四个字,却如同一道惊雷,宣告了他与曹操之间那道早已存在的裂痕,彻底公开化了。
画面切换回曹操所在的府邸。当荀彧的回信送到曹操手中时,他屏退左右,独自展开阅读。起初,他的脸上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但当他看到“不宜如此”那几个字时,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一股难以遏制的怒火,从他心底涌起。他猛地将信拍在案几上,胸膛剧烈地起伏着。虽然他心中可能早已决定要接受九锡,甚至这封信本就是一种政治姿态,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在他认为大局已定的时刻,第一个站出来明确反对他的,竟然是他最为倚重、也最为信任的荀彧!而且,荀彧反对的理由,依然是那套他早已听得厌烦的“忠汉”论调。这深深地刺痛了曹操的自尊心,也让他感到了一种被背叛的愤怒。帐下的董昭等人,察觉到曹操的异样,一个个噤若寒蝉,低头垂手,不敢多言一句。整个府邸的气氛,都因为这封信而变得压抑而紧张。
魏国的宫殿之内,曹操看着天幕上重现的这一幕,当年被荀彧“忤逆”的那股不快与愤怒,再次清晰地涌上心头。他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双手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他或许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和深深的失望:“文若……文若!你终究……终究还是不愿与我同心同德,共创这不世之业啊!”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结束乱世,安定天下,而荀彧的这种固执,简直是不可理喻,是对他宏图伟业的阻碍。
而远在另一个时空,或许是在邺城,或许是作为一缕英魂,荀彧平静地看着天幕上自己写下的那封回信。他的神色平静而决绝,没有丝毫的后悔。他知道,这封信一旦发出,就意味着他与曹操二十余年的君臣情谊,将走到尽头,甚至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但他必须这样做,这是他作为一名汉臣的最后底线,也是他对自己一生所坚守的信念的交代。辅佐曹操平定天下,他无怨无悔;但要他眼睁睁看着曹操篡夺汉室,甚至为此摇旗呐喊,他万万做不到。
那些曾经积极建议曹操加九锡的董昭、何夔等人,此刻看到天幕上荀彧的反对信,以及曹操的反应,心中也是各有一番滋味。董昭等人,或许会因为荀彧的“不识时务”而感到不忿,认为他辜负了曹操的信任,阻碍了“大业”的进程。他们也可能会暗自庆幸,如果曹操此举本就有试探朝臣,特别是像荀彧这样的重臣立场的意图,那么荀彧的这封信,无疑是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也为他们这些“拥立者”扫清了一个潜在的障碍。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