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以仁义救天下,以权时救仁义!!

换源:

  首先出现的是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的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这段评价,既高度肯定了荀彧的品貌、才华和辅佐君王的才能,也惋惜他虽然有远见卓识,却未能最终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远大志向。

随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大量的《荀彧别传》中的内容。天幕上,这些文字如瀑布般流淌下来,几乎全是对荀彧品德高尚、风度翩翩、节操坚定、善于举荐贤才、体恤百姓等方面的赞美之词。裴松之的注,极大地丰富了荀彧的形象,使其更加丰满和立体,也充满了对这位悲剧英雄的敬仰与同情。

除了史家的评价,一些后世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扬荀彧风骨、惋惜其结局的诗词。天幕上,摘录了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例如苏轼的《荀令君传论》虽然非诗,但其对荀彧的评价影响深远,天幕或许会引用其中“以仁义救天下,以权时救仁义”等精辟论断,或是一些专门咏叹荀彧的诗篇,其意境或悲凉,或激昂,都寄托了后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

然而,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并非铁板一块。天幕的文字,也简要提及了后世对荀彧评价的一些争议点。

他是助曹操篡夺汉室的“汉贼”吗?毕竟,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没有他的运筹帷幄和后方支持,曹操很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但他又是心系汉室、最终因反对曹操称公加九锡而死的“汉忠臣”吗?他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的信念,坚守了自己作为汉臣的最后底线。

他的选择,究竟是深明大义的明智之举,还是不合时宜的愚忠表现?这些争议,贯穿了千百年来对荀彧的讨论,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和引人深思。

魏国的宫殿内,曹操看着天幕上那些追赠的文字,以及后世史家的评价,默然不语,脸上的表情依旧复杂难明。他或许在想,自己当初对荀彧的处置,是否真的过于严厉?但旋即,那种帝王的决断和不容置疑的威严,又会占据上风。

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当他看到天幕上提及追赠荀彧为太尉(这是曹丕称帝后的事情),并允许其配享曹操庙庭的旧事时,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当初这样做,或许是为了安抚天下士人之心,彰显曹魏政权对功臣的“不忘”;或许也是出于对荀彧功绩的真心认可;亦或者,是为了平衡朝中不同派系的势力,拉拢那些曾经与荀彧关系密切的颍川士族。种种考量,不一而足。

远在北宋的司马光,正在他的书房中奋笔疾书,编撰《资治通鉴》。当他看到天幕上呈现的关于荀彧的史料和各种评价时,他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笔,陷入了沉思。他提笔记下了自己的看法,对荀彧的评价,持一种相对客观但又带着深深惋惜的态度。他钦佩荀彧的才能和品德,但也对其最终的悲剧结局,感到无限的遗憾。

现代时空的直播间和各大历史论坛,因为这些史料和评价的出现,再次爆发了激烈的讨论。

“所以,荀彧到底算是哪一边的啊?汉臣还是魏臣?忠臣还是‘汉贼’?”

“陈寿的评价感觉还是比较中肯的,‘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既肯定了能力,也点出了他的悲剧。”

“裴松之绝对是荀彧的铁杆粉丝吧?《彧别传》里简直把荀彧夸成了一朵花!”

“苏轼对荀彧的理解很深刻啊,‘以仁义救天下,以权时救仁义’,这话说得太有水平了。”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就在于此,真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他们。”

“我觉得,功是功,过是过,忠是忠,节是节。荀彧对曹魏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对汉室的忠诚也值得敬佩,他最终的选择也体现了他的节操。”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史家心中也有一千个荀文若吧。”

在众说纷纭的评价和激烈的讨论声中,天幕画面渐渐肃穆下来。光幕的中央,再次浮现出醒目的金色大字。这并非某个历史人物的观点,而是天幕作为此次“华夏历史MVP盘点”的组织者,对荀彧作为本期首位MVP的最终定论。

金色大字逐行显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其一,以其深谋远略,远见卓识,为曹操集团确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核心宏观战略,犹如灯塔般指明了在汉末群雄逐鹿之中争夺天下、成就霸业的正确方向。”

“其二,以其识人之慧眼,博纳之胸怀,为曹操举荐了郭嘉、荀攸、钟繇、戏志才、陈群、杜畿、司马懿等数十位经天纬地之贤才俊彦,构建了曹魏集团早期最为核心的人才网络,为曹魏霸业奠定了坚不可摧的人才基石。”

“其三,以其卓越的王佐之能,长期坐镇后方,总理朝政,调和内外关系,保障军需供给,稳定政治局势,使得曹操在前线征战之时,能够心无旁骛,无后顾之忧,为曹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四,虽其本心在于匡扶汉室,与曹操在最终**上终有歧见,并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其于曹魏政权奠基阶段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历史作用之关键,无人可以替代,堪称居功至伟。”

“综上所述,荀彧以其在曹魏政权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之奠基之功,卓越不凡之王佐之才,膺选‘华夏历史MVP’榜单,位列第一席。特授予称号:王佐之才,汉魏基石!”

当这最终的评价和称号清晰地展现在天幕之上时,整个时空都仿佛为之静默了一瞬。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