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辅佐曹操平定北方、奠定曹魏基业的一代王佐之才,就这样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寿春,黯然落幕,星陨大地。他的生命,定格在了五十岁的盛年。
魏国宫殿中,曹操看着天幕上那个空食盒的画面,身体猛地一震!他的眼神中,在那一瞬间,似乎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悔意,一丝难以言说的痛苦,甚至是一丝茫然。他或许真的没有料到,荀彧的反应会如此刚烈,会因此而选择死亡?又或者,这本就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暗示,一个让荀彧“自行了断”的信号,只是当这一幕真实地发生时,他的内心也并非毫无波澜?然而,那丝复杂的情绪,很快便被他那帝王般的冷酷和坚硬所掩盖。他紧抿着嘴唇,沉默不语,脸色阴晴不定,让人看不透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另一个时空的荀彧灵魂,平静地看着自己最终的结局。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涩而悲凉的笑容,仿佛在自嘲,又仿佛在解脱。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喃喃自语,又像是在对远方的某个人说:“陛下(指汉献帝)……丞相……这,便是你我君臣一场,最终的结局吗?也好,也好……至少,我荀彧,没有辜负心中的那份坚守。”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望向了许都的方向,那里有他曾经辅佐过的汉献帝,有他曾经为之奋斗的汉家天下,也有他那份至死不渝的理想。
荀彧的死讯传开,在曹魏集团内部,无疑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荀家子弟,如荀顗、荀俣等人,听闻父(叔)辈的遭遇,以及那空食盒的传闻,无不感到悲愤填膺,痛彻心扉。他们知道,这绝不仅仅是病逝那么简单。那些曾经受过荀彧提拔和举荐的官员,那些曾经敬佩荀彧品德和才能的同僚,如钟繇、华歆(尽管他们后来的选择与荀彧不同,但此刻内心或许也会泛起波澜),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无不感到震惊、惋惜和深深的悲哀。然而,在曹操的绝对权威之下,在当时那种高压的政治氛围中,没有人敢公开质疑曹操的决定,更没有人敢为荀彧鸣不平。他们只能在心中默默地哀悼这位一代名臣的逝去。
蜀地的刘备,听闻荀彧的死讯,以及那空食盒的传闻,不由得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脸上露出了沉痛的表情。他对诸葛亮等人说道:“可惜啊!痛哉!荀文若,一代王佐之才,论智谋,论品德,皆是当世翘楚。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为其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如今,却仅仅因为不肯苟同其篡逆之心,便落得如此凄凉下场!曹贼之心,何其狠毒!何其无情!”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荀彧的惋惜和对曹操的愤慨。
诸葛亮在一旁默然不语,只是轻轻地摇动着手中的羽扇,眼神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他知道,荀彧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江东的孙权,在得知荀彧的结局后,嘴角再次勾起一丝冷笑,对左右说道:“鸟尽则良弓藏,兔死则走狗烹。自古以来,帝王心术,概莫能外。那荀彧辅佐曹操,功高震主,又在关键时刻忤逆其意,落得如此下场,也是咎由自取。他不明白这个道理,死不足惜!”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幸灾乐祸和对权谋的冷酷解读。
而如果周瑜尚在,以他对人才的爱惜和相对磊落的性格,或许会认为曹操此举过于刻薄寡恩,失了人心,不是成就霸业的明主所为。
后世,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直臣魏徵一同观看天幕。当看到荀彧因空食盒而死的场景时,李世民眉头紧锁,脸上露出了不悦之色。他对魏徵说道:“《尚书》有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曹操对待荀彧,可以说是刻薄寡恩,绝情寡义,此非明君所为。想荀彧为其股肱之臣,劳苦功高,即便政见不合,亦当善待之,岂能以如此手段逼迫致死?朕与诸位爱卿,当引以为戒,务必做到君臣一体,互相信任,善始善终,方能成就大业,流芳百世。”
魏徵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君有过,臣当谏;臣有功,君当赏。君臣之间,以诚相待,以礼相处,方是国家之福,社稷之幸。”
现代时空的直播间里,早已经哭成一片。
“虐死我了!空食盒这一幕也太狠了吧!简直是诛心啊!”
“这真的是千古谜案啊!那个空食盒,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曹操明确暗示荀彧去死吗?还是只是一个误会?”
“不管是不是误会,结果都是荀彧死了!曹老板你没有心!你太无情了!”
“荀彧:我为曹魏流过血,我为汉室挡过箭,我为百姓谋过福,最后就落得一个空盒子……太惨了!”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
“呜呜呜,我的荀令君!王佐之才,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曹操,你还我荀令君!”
天幕的画面,在悲伤的气氛中缓缓流转。荀彧的身影已经消逝,但关于他的故事,却并未完全结束。画面中,开始展示荀彧死后,曹操的一些“补救”措施,或者说是对其身后哀荣的安排。
时间推移,曹操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式称魏公,建立了魏国。在魏国建立之后,曹操追赠了荀彧的官爵,给予了他“敬侯”的谥号。“敬”者,夙夜警戒,曰敬;齐庄中正,曰敬;小心恭事,曰敬。这个谥号,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对荀彧一生品行和功绩的肯定。画面中,还隐约出现了曹操对其家人表示安抚的场景,但这种安抚,在巨大的悲痛和难以言说的猜忌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紧接着,光幕之上,开始浮现出后世史学家对荀彧的评价,这些评价,如同历史的回声,在天幕中久久回荡。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