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朱元璋将朱标也叫了过来,和马皇后一起观看神迹。
看完杨广的夺嫡之路后,朱元璋率先开口道:“这杨广的确不负他炀帝之命,弑父杀兄,果然狠毒!”
马皇后应道:“杨广毕竟是个人,身为皇子,又有战功在身,任谁都会对大位动心思。”
“嗯,妹子说得不错。”
“依儿臣看来,文帝也得负一部分责任。”
朱标接过马皇后的话,继续说道:“隋文帝结束南北朝乱局,一统天下,战火消弭,百姓重归安定,不可谓不是一代明君。
但晚年听信谗言这一块,废掉太子,按神迹和史书,大隋也是二世而亡。
这相当于隋文帝又亲手毁了隋朝这大好局面。
由此可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为君者不能不察!”
“哈哈哈,标儿说得好,你能有此觉悟,咱也安心把这天下交给你。”朱元璋对朱标的话喜溢言表。
“重八,你现如今身为皇帝,不再是简单的一军之将,心中要有天下百姓,事事要以天下苍生为念,可不能像那隋文帝一般。”
“那是自然。”
朱元璋说完,心里嘀咕道:“看来监察院不够用,咱还得另外再来一套监察百官的衙门。”
……
大清。
康熙叫来张廷玉,两人一起观看神迹。
如今朝堂上泾渭分明的两派,明珠和索额图。
一人背后是老大。
一人背后是太子。
叫谁来都不合适。
只有张廷玉,不偏不倚。
张廷玉在看到神迹时,内心震惊不已。
对于皇帝只叫了自己,心中更是增添了一份惶恐。
看到神迹中言说杨广夺嫡故事,瞬时头痛起来。
皇帝肯定要问自己储君之事,心中尽可能推演各种问题和答案。
此时皇帝还没开口,自己也不好率先发言,以免出于被动地位。
“衡臣啊,这始皇帝讽刺人起来,也是不留情面。”
张廷玉拱手回道:“毕竟是始皇,能有什么顾忌?”
张廷玉在观看之前,康熙已经和他介绍了神迹相关内容。
一开始不敢相信这些弹幕文字是由历代皇帝所写。
不过作为臣子,也不能质疑皇帝的说法,只能选择相信。
“如今太子被废,储君人选,衡臣你觉得诸多皇子中,谁能担当大任?”
终于来了!
“储君关乎国本,臣不敢妄言,万事以皇上圣断为要!”
对于臣子来说,这个问题压根就没有标准答案。
圣心如渊。
倘若说出具体人选,保不准哪天就要因此命丧黄泉。
康熙自然明白这是张廷玉的推搪之言,也决定不多废话。
“朕打算下旨,诏命在京官员共同推选太子人选,你看如何?”
张廷玉内心松了口气,今天算是过关了。
“皇上英明!”
“好,明日你便将事情交代下去。”
“臣遵旨!”
话音刚落,神迹中再度传来声音。
……
【杨广登基称帝后,文武并举。】
【在文化方面,完善科举,彻底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打开了底层士子上升的通道。】
【在军事方面,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攻灭吐谷浑,征讨琉球,三征高句丽。】
【如果是仅仅在帝王里面作比较,这也算得上是有功绩的皇帝。】
【但他的这些功绩,是建立在滥用民力的基础上。】
【滥用民力的后果,便是引发农民起义,造反烽火四起。】
【但杨广就算预感到末日即将到来,选择的不是改正错误。】
【而是变本加厉享乐。】
【“贵贱苦乐,互相交换,有何伤心?”】
【这便是他对待末日的态度!】
【正由于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最终葬送了隋朝。
【让隋朝成为历史上第二个二世而亡的大一统王朝。】
【以上是对第一位夺嫡皇子的盘点,多谢各位观看。】
现实世界。
缓过劲来的杨坚,看完神迹,又再度昏死过去。
此时画面上又飘来了秦始皇的弹幕。
【嬴政:科举?高句丽是哪里?琉球是哪里?谁来回答朕?】
【朱元璋:始皇,科举是录取人才的考试,高句丽就是在燕国附近,琉球就有点远了,在海外。】
【刘邦:政哥,您要干嘛?】
【嬴政:你再说话,朕这就派人到你家,都给砍了。】
【刘彻:始皇息怒,息怒。】
……
大唐,李世民时空。
“当年隋炀帝不惜动摇国本,也要三征高句丽,想必各位都还有印象吧。”
长孙无忌应道:“高句丽乃域外万里大国,威逼我幽燕之地,实乃心腹大患。”
“陛下,此时出兵高句丽,臣以为不妥!”魏征出列高声说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