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看是魏征反对,头又疼了起来。
太宗毕竟是夺嫡才做上的皇帝。
再加上隋炀帝没死几年。
合法性不足的太宗,只能拼命用功绩来抹平那玄武门政变。
基于此点,对于魏征的犯颜直谏,太宗只能硬着头皮听下去。
“谏议大夫,有何不可,仔细说来。”
“陛下,贞观二年,大唐征夏州。
贞观四年,灭东突厥。
贞观八年,又征吐谷浑。
神迹中说,隋炀帝乃是由于滥用民力,不思黎民困苦,才使前隋灭亡。
如果今年陛下要继续用兵高句丽,则于大唐黎民而言,刚过去一个负担,又来一个。
所以,臣以为高句丽不可不灭,但今年绝不是最佳时机。”
话音刚落,议事堂上,大臣纷纷交头接耳。
太宗若有所思,不过内心犯起了嘀咕:“这下又让魏征把理给占了!”
“魏卿所言不无道理,右仆射,尔下去后,拟个章程,商讨出具体时间和方案。”
“臣遵旨。”长孙无忌拱手答道。
……
大汉,汉武帝时空。
今天汉武帝刘彻也拉了一位观众过来,一起观看神迹。
霍光和张廷玉一样,面对皇帝的单独召见,心中也免不了一番推演,仔细推敲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此时看完神迹,霍光已经从刚开始对神迹的震惊中恢复过来。
身在中枢,权力斗争的中心。
看完神迹的霍光,不消片刻就确定了今日皇帝召见的关键。
定是太子刘据的问题。
最近宫中已有对太子不利的流言。
再加上皇后卫子夫,已日渐失宠。
太子刘据的境况愈加危殆。
看完神迹的刘彻,对霍光说道:“这后世皇权争斗,依旧离不了血光啊!”
“这毕竟是后世之事,陛下无须忧虑。”霍光恭敬答道。
“朕最近听说了一些太子的流言,尔可知?”
刘据七岁就被立为太子,如今快将近二十年。
如若今日没有看到这神迹故事,对于武帝的问题,霍光还真掐不准答案。
但此时此刻,霍光底气十足:“陛下,臣不知,就算得知,臣也不信!”
刘彻挑了挑眉毛,说道:“接着说。”
“今日蒙陛下隆恩,与陛下一同观看这天降神迹。
既是天降神迹,则不可不重视。
这后世杨广之辈,弑君杀兄,登上大位,固然朝中有奸臣从中作梗。
可若那后世之隋文帝,能做到父子相知,明察忠奸,则断不会有杨素之流成事。
因而,臣闻与不闻,信与不信,无关紧要。
身为臣子,一切以圣断为要。
陛下信,则臣信,陛下不信,则臣亦随陛下左右。”
一番对答,成功将矛盾从太子转移到刘彻身上。
避免了给皇帝留下一个交结太子,结党营私的印象。
毕竟面对的不是一位普通帝王。
逐匈奴,拓西域。
洗刷了大汉朝的耻辱。
威望无以复加!
面对这种帝王,霍光必须尽全力,保命要紧!
刘彻对霍光的话里有话,自然是了然于心。
可他也不得不承认霍光说得在理。
神迹之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父子相疑,导致朝代灭亡。
“尔所言不无道理,朕心甚慰。”
“臣下谬言,谢陛下夸赞!”
“那流言之事,就交由你彻查,储君之名,不容玷污!”刘彻语气威严十足。
“臣遵旨!”
此时霍光心中,无数匹草泥马奔腾而过。
终究还是要陷入皇权的政治漩涡中!
……
大汉,汉宣帝时空。
汉宣帝刘病已,西汉的第十位皇帝。
时值地节二年(前68年)。
汉武帝托孤大臣,一代权臣霍光病逝。
刘病已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独揽朝政,并开始着手清洗霍家。
“平君,你等着,很快霍家就要给你陪葬!”
皇后许平君三年前被霍光夫人投毒致死。
这个仇他隐忍了三年!
但今天看见天降神迹,他的心中又多了一个烦恼。
太子的教导问题。
神迹中所介绍的扶苏和杨广,对他来说就是两个极端。
但在他心中,儿子成为扶苏,远比成为杨广要来的恐怖。
而扶苏,底子是儒家的。
大汉朝自武帝后,便独尊儒术。
倘若太子在日后的启蒙教育中,对儒家有所执念,则是极大危险。
内法外儒,以霸王道杂之,才是刘病已的为君之本!
而杨广城府尤深,做起事来毫无半分迂腐。
然而虽有功绩,弑父杀兄的确又不太好听。
刘病已在两个极端中必须找到平衡。
将他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