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账本迷踪

换源:

  清吏司公署的日子,比林逸想象的还要枯燥和压抑。

每日里,除了翻阅那些堆积如山、散发着霉味的陈年账册,便是与其他三位负责查账的老太监打交道。刘全、周达、王平三人对他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上司”(负责最重要的广储司和营造司)显然心存芥蒂,表面上虽然还算客气,但言语间总带着几分若有若无的疏离和轻视。他们各自埋首于自己负责的司账,很少与林逸交流,更不用说提供什么帮助了。

魏公公虽然说了会给他配两个会计司的笔帖式做帮手,但派来的两人,一个老迈昏聩,算盘珠子拨得还没林逸心算快;另一个则是个刚入宫不久的小年轻,一问三不知,除了研墨添水,几乎帮不上什么忙。

林逸明白,这恐怕也是一种无形的“考验”。他没有抱怨,也没有去向魏公公诉苦,只是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广储司和营造司那浩如烟海的账目之中。

广储司掌管皇家府库、金银钱帛、绸缎皮张、瓷玉珍玩,款项出入巨大;营造司则负责宫殿苑囿的修建、修缮、维护,工程款项更是惊人。这两个衙门的账目,历来都是内务府中最复杂、也最容易滋生猫腻的地方。

林逸白天在清吏司公署对着一摞摞的账册逐条核对、勾画、记录,夜晚回到自己简陋的住处,还要将白日里发现的疑点重新梳理、分析。他几乎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他没有学过这个时代的记账方法,那些繁复的“四柱清册”、“龙门账”,初看之下确实令人头疼。但他凭借着现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以及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再加上穿越后似乎得到强化的记忆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很快便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只看账面上的数字是否平衡,而是更注重款项的来源、去向、经手人、以及相关票证是否齐全、是否合乎规矩。他会把不同年份、不同项目的账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中寻找不合常理的波动和异常。

最初几日,进展缓慢,林逸面对那些盘根错节、真假难辨的数字,也曾感到过一丝气馁。但随着他对账目越来越熟悉,一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东西,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这日深夜,林逸的住处依旧灯火通明。他面前摊着一本营造司康熙三十七年畅春园西路围房修缮的账册,旁边还放着几本相关的物料采买、工食银两支领的流水账。

他一手拿着毛笔,一手按着算盘,眉头紧锁。

这笔修缮工程,账面上记录的开支是白银一万二千两,工期三个月。但林逸仔细核对后发现,其中所用木料的采买价格,比同期其他工程的木料价格高出了近三成;所雇佣的工匠人数,也比实际工程量所需的人数多出了不少;更有几笔数额不小的“杂项开支”,只有笼统的名目,却没有详细的清单和票据。

他将这些疑点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又翻开另一本康熙三十八年内务府营造司为某位嫔妃修葺宫室的账册。同样的,他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材料报价虚高,工食银两冒领,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损耗”和“加急费”。

林逸放下笔,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微凉的夜风吹了进来,让他混沌的头脑清醒了几分。

这些账目,乍一看似乎都做得天衣无缝,收支平衡,票据齐全。但只要细心追查下去,就能发现其中隐藏的猫腻。这绝不是个别经办人员的小打小闹,这背后,必然有一张精心编织的贪腐网络。

他回到桌前,又拿起一本广储司的账册。这是康熙三十九年,江南三织造向宫中进贡一批云锦的记录。账面上,这批云锦色泽鲜亮,工艺精湛,被评为“上上等”,价值不菲。但林逸却从一本不起眼的库藏清点副册中发现,同年入库的另一批来自同一织造局、品相略逊一筹的云锦,其记录的入库价格,竟然比这批“上上等”的云锦还要高出一些。

“以次充好,虚报品级,侵吞差价……”林逸喃喃自语。这种手段,在后世的贪腐案件中屡见不鲜。

接下来的几日,林逸几乎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了这些故纸堆中。他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

营造司的工程款项,常常以“追加预算”、“材料升级”、“工期提前”等名目层层加码,实际用度却远低于账面数字,中间的差额不知所踪。

广储司的贡品采买,更是花样百出。有些地方上供的珍品,在入库前就被调包,换成了次等货色;有些宫中采办的奢侈品,价格高得离谱,远超市价;还有些库藏的珍玩字画,明明账上还在,却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句“意外损毁,无从查考”的记录。

甚至,他还发现了一些更为隐蔽的手法。比如,某些宫中日常用度的消耗品,如炭火、蜡烛、纸张等,其每月的支领数量和报销金额,都存在着长期、小额但持续不断的虚报和冒领。积少成多,数额也相当可观。

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广储司和营造司,林逸隐约感觉到,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在核查这两个司的账目时,他发现许多款项的往来,都与其他几个司,如掌仪司的节庆开支、会计司的款项划拨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将所有发现的疑点,都用一种他自己独创的符号和笔记方式,详细地记录在一本加密的册子上。他知道,这些东西一旦泄露出去,将会引起多大的震动。

这日,林逸正在整理营造司的一笔关于畅春园某处假山修葺的款项,发现这笔款项的最终批复和领用人,竟然隐约指向了内务府总管魏公公身边的一位远房亲戚,此人目前在营造司担任一个不起眼的郎中。

林逸拿着毛笔的手,微微一顿。

魏公公……

他想起魏公公在分派任务时那番“放手去做,查出问题,咱家为你做主”的话,心中不由得泛起一丝寒意。康熙爷的这道“考题”,难道连魏公公也算计在内了?或者说,魏公公对此事早已心知肚明,只是想借自己的手,来清理门户?

他不敢再往下想。

他放下手中的账册,起身在屋内踱了几个来回。

这些账目背后隐藏的贪腐网络,其规模之大,牵涉之广,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这已经不仅仅是内务府几个管事太监中饱私囊的问题了,这背后,很可能牵扯到宫中的某些嫔妃、皇子,甚至是……更高层的人物。

一旦将这些盖子揭开,将会是一场天崩地裂般的官场地震。多少人会因此丢官罢爵,多少人会因此人头落地,他简直不敢想象。

而他,林逸,一个身份卑微、如履薄冰的小太监,此刻手中却掌握着足以引爆这一切的导火索。

他该怎么办?

将这些发现如实上报?那他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那些被他触动了利益的人,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将他撕成碎片。魏公公真的能保住他吗?康熙爷又是否真的会为了区区一个太监,而与整个利益集团为敌?

隐瞒不报,或者只挑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上报,敷衍了事?那他如何向康熙和魏公交代?康熙爷既然让他来查,必然是对内务府的状况有所察觉。若是自己查不出什么名堂,岂不显得自己无能?甚至,会不会被认为是同流合污,包庇罪犯?

林逸感到一阵头痛欲裂。他从未面临过如此艰难的抉择。这已经超出了他一个小人物所能承受的范围。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一片茫然。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

“林管事,您在吗?”是那个派来给他帮忙的小笔帖式的声音。

林逸定了定神,应道:“进来吧。”

小笔帖式推开门,手中端着一杯热茶:“林管事,您都忙了一上午了,喝口茶歇歇吧。”

林逸接过茶杯,看到小笔帖式那张尚显稚嫩的脸,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他看着小笔帖式,忽然问道:“小李子,你在会计司当差多久了?”

小笔帖式愣了一下,答道:“回林管事,奴才入宫才一年多,在会计司也就小半年。”

“那你觉得,咱们内务府的账,好查吗?”林逸状似随意地问道。

小笔帖式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奴才愚钝,看不懂那些复杂的账册。只听司里的老人们说,内务府的账,是糊涂账,谁也查不清……”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