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始皇霸气回应:不坑你们这帮反贼,大秦能亡?

换源:

  而郑国渠,则如同玉带一般,蜿蜒于关中平原之上,碧波荡漾,滋养着两岸的万顷良田,成为秦国乃至后世王朝重要的农业命脉。

独白空间内的诸位帝王,对韩非的命运大多表示惋惜。

唐太宗李世民轻叹一声,摇头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韩非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不辨时势,不明君臣之道,固守于行将灭亡之韩国,最终客死他乡,实为可惜。

若其能审时度势,投奔明主,或可成就一番不世之功业。”

汉武帝刘彻则对郑国渠的功绩表示了肯定。

他自己也曾大力兴修水利,开凿漕渠,深知水利工程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他点头道:“郑国渠之建成,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即便其初衷不良,然结果却是好的。

此乃利国利民之举,值得肯定。”

他似乎想到了自己当年修建的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脸上露出一丝自得之色。

在成功攻灭韩国,并将其土地和人口纳入秦国版图之后,秦国的兵锋,便按照既定的战略方针,毫不迟疑地指向了北方的强邻——赵国。

高台之上的嬴政,目光从沙盘上的韩国区域移开,落在了赵国都城邯郸的位置。

他继续沉声说道:

“赵国,乃山东六国之中,实力较为强劲的国家之一。

尤其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以来,其军事实力大幅提升,骑兵部队骁勇善战,一度与我大秦并称于世。”

“长平一战,我大秦名将白起虽然大破赵军主力,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沉重打击了赵国的有生力量。

然,赵国毕竟底蕴深厚,元气未绝,仍有相当的反抗之力。

其国内,依然有不少忠勇之士,誓死抵抗我大秦的进攻。”

“其中,赵国名将李牧,更是我大秦统一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嬴政提及李牧之名,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随着他的话语,观影画面展现了秦军与赵军在两国边境地区展开激烈战斗的场景。

画面中,赵国名将李牧身披重甲,手持长矛,屹立于城头之上,指挥若定。

他治军严明,赏罚分明,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军心。

在他的指挥下,赵军士气高昂,斗志顽强。

面对秦军的凌厉攻势,李牧沉着应对,他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兵力部署,时而坚壁清野,消耗秦军锐气;时而主动出击,以奇兵突袭秦军粮道。

他数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有效地遏制了秦军的进攻势头,使得强大的秦军一度难以逾越赵国的边境防线。

画面中,李牧身先士卒,与士兵们一同在泥泞的战壕中坚守,一同分享粗糙的食物。

他的布防之严密,指挥之灵活,战术之多变,让秦军的将领们也感到颇为头疼,对他忌惮三分。

长平之战的惨痛失利,如同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在赵国军民的心头。

但李牧的存在,无疑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燃起了赵国军民抵抗到底的决心。

嬴政看着画面中那个在战场上顽强抵抗的李牧,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这位对手的敬佩,也有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他继续说道:

“李牧,确是一代名将。

其军事才能,不在我大秦的白起、王翦之下。

若无此人,朕灭亡赵国,或可更早数年。”

“然,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赵国末代君主赵王迁,昏聩无能,宠信奸佞,不明是非,最终自毁长城,将大好江山断送。”

画面一转,场景从金戈铁马的战场,切换到了阴暗诡谲的宫廷。

秦国深知李牧乃是灭赵的最大障碍,单凭武力难以迅速取胜。

于是,便开始使用反间计。

秦国花费重金,贿赂了赵王迁最为宠信的奸臣郭开。

郭开此人,贪婪无度,嫉贤妒能,早就对功高震主的李牧心怀不满。

在郭开的暗中操作下,各种关于李牧勾结秦军,意图谋反的谣言,开始在赵国都城邯郸的朝野上下散布开来。

昏庸无能的赵王迁,本就对李牧手握重兵心存疑虑,此刻听到这些谣言,更是信以为真,对李牧的猜忌之心达到了顶点。

就在秦军大举进攻,战事最为紧急的关头,赵王迁竟然不顾前线将士的死活,强行下令解除李牧的兵权,并派人将其秘密逮捕,最终将其处死。

画面中,一代名将李牧,在接到赵王解除兵权的命令时,仰天长叹,眼中充满了悲愤与不甘。

他戎马一生,为赵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不是死于敌人的刀剑之下,而是亡于自己君主的猜忌和奸臣的谗言,这不能不说是天大的讽刺。

李牧一死,赵军群龙无首,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秦国大将王翦,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趁势对赵军发动了猛烈的总攻。

失去了李牧的赵军,如同失去了主心骨的羊群,在秦军的铁蹄之下,一触即溃,毫无还手之力。

很快,秦军便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

曾经强盛一时的赵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重创和李牧被谗杀的悲剧之后,终于走到了灭亡的尽头。

李牧被谗杀的悲剧场面,让在场不少深知良将对于国家重要性的皇帝,都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高台之上的嬴政,看着画面中李牧那悲愤的身影,内心独白也随之响起,语气中带着一丝对人才的惋惜,但更多的是帝王的冷酷与现实:

“名将难求,李牧之才,确实不在白起、王翦之下。

若其能为朕所用,扫平六合,当如虎添翼,统一天下之大业,或可事半功倍。”

“可惜,他忠于赵国,便是朕的敌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