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嘿嘿一笑,心中暗道:“这小子,跟俺老刘倒是有几分相似,都是心狠手辣的主儿。
不过,当皇帝的,不心狠一点,这江山也坐不稳啊。”
明太祖朱元璋则想到了自己为了巩固皇权,为了给子孙后代铺平道路,而兴起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等诸多大狱。
那些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九死一生的开国元勋,又有多少人能够得以善终?他看着嬴政,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嬴政权谋手段的忌惮,又仿佛从嬴政身上看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自己。
他微微颔首,似乎在认同嬴政的某些做法。
唐太宗李世民则对吕不韦的结局,发出了一声不易察觉的轻叹。
他或许是在惋惜吕不韦的才华,毕竟《吕氏春秋》的编纂,也算是一项不小的文化工程。
或许,他也是在感慨帝王之术的冷酷无情,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与血腥。
他自己也曾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骨肉相残,深知在皇权面前,所谓的亲情、恩情,往往都显得不堪一击。
清除了嫪毐和吕不韦这两大障碍之后,年轻的秦王政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他摆脱了权臣的控制,将秦国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此刻,他站在高台之上,意气风发,顾盼自雄,那双曾经隐藏着阴郁的眼眸,如今充满了自信与睥睨天下的豪情。
然而,当他的目光投向身后那幅巨大的天下形势图时,神情又不禁变得凝重起来。
观影画面随之展开,一幅巨大的战国七雄形势图,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图中,秦国雄踞西方,占据了关中、巴蜀等富饶之地,兵强马壮,国力蒸蒸日上,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东方。
而在东方,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依然林立。
它们虽然在过去的数百年间,都曾遭受过秦国的打击,国力有所削弱,但依然各自占据着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彼此之间征伐不休,合纵连横,局势错综复杂,变幻莫测。
数百年的战乱,使得整个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田地荒芜,城市残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在饥饿、疾病和战火的折磨下苦苦挣扎,苦不堪言。
嬴政伸出手指,缓缓地在地图上划过,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痛心疾首:
“朕亲政之后,日夜思虑的,便是这天下大势。
列国割据,征战不休,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此情此景,让朕痛心不已。”
“这不仅仅是秦国能否进一步扩张疆域的问题,更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
若任由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持续下去,华夏文明必将在这无休止的内耗中逐渐衰落,甚至有被周边蛮夷所乘的危险。”
他的语气沉重,眼神中充满了对天下苍生的忧虑。
嬴政的目光,如同鹰隼一般,锐利地扫过地图上的每一个国家,从最弱小的韩国,到最为强大的楚国,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而炽热,仿佛有两团火焰在其中燃烧。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慷慨激昂,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与此同时,他那雄浑的内心独白,也如同滚滚洪流一般,在独白空间内激荡回响:
“自周室衰微,王道崩坏,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并起,逐鹿中原,至今已混战数百年。”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历史的沧桑感。
“这数百年间,烽火连天,干戈不息。
强大的国家吞并弱小的国家,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相互攻伐,无所不用其极。
中原大地,白骨盈野,饿殍遍地。
黎民百姓,何辜遭此劫难?他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同蝼蚁一般,在战火的蹂躏下苟延残喘。”
“朕每当念及此情此景,便寝食难安,夜不能寐。”
嬴政的语气变得异常激昂,他猛地一挥手,仿佛要将这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扫而空。
“朕以为,这世间种种苦难,种种悲剧,其根源皆在于分裂。
在于这无休止的争斗。
正是因为天下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中央政权来约束和管理,才会导致诸侯坐大,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将天下苍生拖入战火的深渊。”
“若要让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重归安宁,若要让这千千万万的华夏子民永享太平,摆脱这无尽的苦难,唯有一途——那便是统一。
彻底的统一。”
“用一个强大到足以震慑一切宵小的力量,用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血雄师,将这四分五裂的天下重新捏合起来。
将那些各自为政、祸乱天下的诸侯国一一扫平。
结束这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的、强大的王朝。”
“在这个王朝之中,所有人都将生活在同一个号令之下,遵循同一种秩序,使用同一种文字,度量同一种标准。
再也没有国与国之间的壁垒,再也没有诸侯之间的纷争。
天下,将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这,便是朕的使命。
是上天赋予朕,赋予我大秦的责任。
朕,嬴政,必须完成它。
也一定能够完成它。
朕要用朕的双手,亲手终结这个乱世,开创一个崭新的纪元。”
这番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宣言,充满了对统一大业的无限向往和必胜的信念,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帝王。
听到嬴政这番充满豪情壮志的统一宣言,在场的诸位帝王,无论是开创过统一王朝的雄主,还是在守成时期力图维护国家统一的君主,无不对其“统一天下,结束战乱”的宏大志向,表示了基本的肯定。
毕竟,“大一统”的观念,在他们这些历代帝王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