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白起,又名公孙起,是郿邑人。我出生的年代,正是秦国国力日强的时期。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战略,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秦昭襄王雄心勃勃,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以“善用兵”闻名,并得到新任秦国丞相魏冉的举荐,逐渐得到了昭襄王的任用。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秦昭襄王发起攻韩之战,先派向寿率军伐韩,又以我取代向寿攻韩,攻打韩国的新城。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以及东周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升为左更的我率军先败东周军,然后与韩、魏联军会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龙门附近)。我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率先出击的弱点,先设疑兵同韩军对阵,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然后集中精锐,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不战自溃。我乘胜挥师追击,扩大战果,以不到韩魏联军一半的兵力,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攻占伊阙,俘虏魏将犀武(即公孙喜),攻下五城。随后,我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门户大开。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升任大良造的我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一作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魏国的垣,随后将之归还魏国。之后进兵攻占韩国的手工业区宛。
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89年),魏冉和我又率军攻取魏河内的六十一城。此后,韩、魏更加弱小,再也无力对秦国的进攻实施有效的抵抗。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我攻打赵国,斩首三万,夺取代地的光狼城。
伊阙之战后,秦国意图展开南面攻势,继续削弱国势走向衰微的楚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马错率秦军从陇西出发,沿巴的涪水顺流而下,在巴蜀补充兵粮、舰船后,一举攻占楚国黔中郡。楚国被迫割上庸、汉北给秦国。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国再次伐楚,我率数万秦军从武关方向大举攻楚。当时楚顷襄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国中上下离心,守备虚弱。白起决意死战,很快深入楚国腹地,先夺取邓,逼近楚国郢都北面的战略要地鄢。鄢是楚的别都,也是郢都的门户,势在必保。楚顷襄王增派楚军主力拼死守城。我采取引水灌城的办法,在鄢城西筑起堵水的堨,引西山长谷水入长渠,把水从城西灌向城东。楚国军民溺死数十万人,楚军主力受到惨重损失,鄢城也随之陷落。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我与蜀中郡守张若率军攻占了巫郡及江南地区,在此设立黔中郡。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年),我伐魏,攻取两城。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赵、魏合攻韩国北面的重镇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韩国向秦求救,昭襄王便派我、魏冉和客卿胡阳率军救援韩国。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军速度进行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赵、魏联军措手不及,遭遇大败,掳获赵、魏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魏将芒卯败逃。又与领兵来援的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最终魏国被迫献南阳与秦国求和。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我攻打韩国汾水之畔的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攻陷五城,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我攻占韩国位于太行山南的南阳地,目的在于截断韩上党郡与其南半部的联系,夺取上党。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我攻占韩国野王,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便遣使投降赵国。赵孝成王根据平原君赵胜等人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赵国接受上党,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此时,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结果没有成功,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完全陷落。
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赵奢大败过秦军,使得赵国心存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赵国更换主将对抗秦军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我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我面对轻敌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我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赵军由于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后方断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端。秦军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赵军背后,袭占百里石长城防线,反映出我一贯的战术风格,深藏不露,避实击虚。
在秦军奇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场秦军却一副节节败退的样子。八月,一心寻求决战的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口袋型的秦军预设阵地,此时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赵军陷入包围。赵括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自到河内郡督战,征调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以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将赵降卒四十万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又发兵,打算派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我闻讯后,极力劝阻。秦昭襄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蓄积粮食,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攻赵’,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吗?”我解释道:“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人欢喜,赵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得到厚葬,伤者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劳苦者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耗了国家的资财。赵国战死者得不到收殓,伤者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财。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超过从前的一倍,臣料想赵国的守备也会达到原来的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四面遣使向诸侯求和,同燕、魏结亲,同齐、楚交好,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此时,赵国是不可以攻打的。”但此时秦昭襄王业已决定发兵,故我之议不被采纳,我本人也因患病而无法统军出征。
昭襄王于是将我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由于病体不便,我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襄王更迁怒于我,命我即刻动身不得逗留。我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我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我自刎。临死前,我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良久之后,我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罢便引剑自刎。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