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天机棋院
春日的细雨如烟似雾,笼罩着江南水乡。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倒映着两旁白墙黛瓦的民居。一座新建的院落门前,几个孩童正踮着脚去摸那块青石碑上刻的字。
“棋中之王非象莫属...“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结结巴巴地念道,“先生,这是什么意思呀?“
源潮撑着油纸伞从院内走出,发间已添了几丝银白,但眼神依然如年轻时般清亮。他蹲下身,指着石碑上的字耐心解释:“这是说啊,象棋中最厉害的不是车马炮,而是这个象...“
“胡说!“小女孩撅起嘴,“象都不能过河,怎么会最厉害?“
院内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晶彩手持一把绣着梅花的团扇走来,虽已为人妇,眉目间的灵动却不减当年:“小桃儿问得好。源先生,你倒是解释解释,为何象不能过河却最厉害?“
源潮无奈地看了妻子一眼,从袖中取出一枚红炮棋子放在石碑上:“你们看,象虽不能过河,但它能守护最重要的位置。就像这枚棋子,看似普通,却曾...“
“却曾帮你赢得美人归!“晶彩用团扇轻拍丈夫的肩膀,引得孩子们咯咯直笑,“好了,上课时辰到了,都进去吧。“
孩子们欢呼着冲进院内,只剩下源潮和晶彩站在细雨中。晶彩伸手拂去源潮肩上的水珠,指尖在那支永远别在他衣襟上的梅花银钗上停留了片刻。
“今日有贵客到。“晶彩轻声道,“薛上人派人送信,说要把'橘中秘'的原始手稿赠予我们。“
源潮挑眉:“他倒是守信。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谭溪涧前辈说要来访,算算日子也该到了。“
正说着,一辆马车缓缓驶来,停在棋院门前。车帘掀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探出头来:“源小子,还记得老夫否?“
“谭前辈!“源潮连忙上前搀扶。
谭溪涧虽年逾古稀,精神却矍铄。他下车后不急着进门,而是先端详了一番门前的石碑,满意地点头:“好!好!'棋中之王非象莫属',这句话总算没被你们糟蹋。“
院内传来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正在背诵《棋势如潮》中的基本口诀。谭溪涧捋须微笑:“想不到啊,当年洞庭湖畔那个毛头小子,如今竟开宗立派了。“
三人步入内院,雨后的梅树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树下的石桌上摆着一局未下完的棋,正是当年“梅魂雪魄“的残局。
“前辈请看,“源潮指着棋盘,“这是晶彩新创的'梅影'变例,将'梅花谱'与'橘中秘'完美融合...“
谭溪涧仔细研究棋局,突然大笑:“妙!女子心思果然不同。这手飞相过河,比你的'天外飞仙'还要刁钻三分!“
晶彩抿嘴一笑,从袖中取出那颗随身携带的红炮棋子,轻轻放在棋盘上:“其实这招灵感来自当年我第一次下棋时,硬吃源潮的'铁滑车'...“
正谈笑间,一个年轻女子匆匆走来:“先生,夫人,新印的《棋势如潮》送到了。“
这女子名叫青黛,是晶彩收的第一个女弟子,如今已是棋院的教师。她手中捧着几本崭新的棋谱,封面上“棋势如潮“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源潮接过一本,翻开扉页,上面除了署名,还题着那两句神秘的话:“若洞中有金梅;定秘花十八手“。他轻声解释道:“这两句其实是四大古谱融合的口诀。'洞'指'自出洞来','金'是'金鹏','梅'即'梅花','秘'便是'橘中秘'...“
谭溪涧突然插话:“而'十八手',正是四大古谱各取其精华,共十八种绝杀变例!“
晶彩点头,接过棋谱翻到中间一页:“这里记载了源潮与薛上人那场对决的完整棋路,包括最后的'天外飞仙'...“
午后,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棋院的每一个角落。前厅里,青黛正在教导一群女弟子;中院的老梅树下,谭溪涧与源潮讨论着新发现的古谱残局;而后院的厨房里,晶彩亲自监督着晚饭的准备——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夫人,“厨娘好奇地问,“为何每顿饭都要准备一道辣菜?先生不是不吃辣吗?“
晶彩笑着擦了擦银钗上的面粉:“因为我喜欢啊。当年在洛阳重逢时,他答应过我,若赢了四大宗师,就陪我吃一辈子辣菜。“
傍晚时分,又一位客人不期而至。一位身着僧袍的老者站在棋院门前,异色的双眸在暮色中熠熠生辉。
“释觉大师!“源潮惊喜地迎上前。
释觉大师微笑合十:“老衲云游至此,特来讨教一局。“
于是,在梅树下,油灯初上时,一场别开生面的对弈开始了。释觉大师执红,源潮执黑,晶彩与谭溪涧在一旁观战。这一次,没有赌注,没有恩怨,只有纯粹的棋艺交流。
下到中盘,释觉大师突然走出一手源潮从未见过的变招。源潮陷入沉思,晶彩也皱起眉头。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小女孩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先生,为什么不试试飞象过河呢?“
众人回头,正是白天那个质疑“象不能过河“的小桃儿。她不知何时溜进了院子,正趴在石桌边好奇地观棋。
源潮与晶彩相视一笑。是啊,为什么不再来一次“天外飞仙“呢?他拿起黑象,越过了楚河汉界...
夜深了,棋院的灯火一盏盏熄灭。最后剩下的,只有老梅树下那盏不灭的风灯,和灯下那本永远翻开的《棋势如潮》。扉页上,两颗紧紧相依的棋子图案下方,题着一行小字:
“棋如人生,落子无悔;情似棋局,步步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