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阿拉斯加黄金宝库

换源:

  托马斯回来了!

带着数千探矿人员离开营地整整数月的托马斯,终于拖着一身疲惫归来了。

他的风衣上沾满了泥土与灰尘,靴子磨得破旧不堪。

可脸上却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光芒。

那双深邃的眼眸里,仿佛藏着无数故事,诉说着数月来的艰辛与收获。

整整几个月的跋涉,他并非空手而归。

而是带来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成果——四座陈大少爷前世记忆中的金矿、十余个具备开采价值的小型金窝子,两座煤矿——其中一座还是开采价值极高的露天矿,煤层厚得让人叹为观止——再加上一个铁矿和十一座小型硫矿。

这份沉甸甸的清单,是托马斯率领数百技术人员和数千矿工,付出数十人伤亡,几乎踏遍整个流域的辛苦结晶。

站在营地前,陈欢接过托马斯递来的报告。

目光扫过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据,心中震撼难平。

如果再算上眼前这座特大型金矿,这片流域的资源之丰富,已远远超出了“富有”二字所能形容的范畴。

别说是他这个前世曾来过一次的人,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托马斯,恐怕也不敢相信,老天爷竟如此慷慨,将一座座宝藏集中于此。

这哪里是普通的土地,简直是大自然的恩赐,一个等待他们去开启的黄金宝库!

然而,兴奋之余,陈欢很快冷静下来。

他深知,托马斯带回来的不过是纸面上的财富。

要将这些矿藏变成真金白银的钞票,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运作。

资源虽多,却不是唾手可得的果实。

从勘探到开采,再到运输与销售,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于是,在托马斯归来的几天内,他召集众人挑灯夜战。

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整理出了一份厚达数十页的开发与招商计划书。

那一页页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据、地图和步骤,墨迹间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与期待。

计划书完成后,托马斯第一个坐不住了。

他匆匆检查了两座必须牢牢控制在手中的中型金矿的开工情况。

便迫不及待地揣上那份计划书,风风火火地赶往多伦多。

他打算利用自己英国投资商的身份,游说加拿大政府,并逐一拜访那些手握权柄的议员们。

他的步伐坚定,眼神炽热,显然信心满满。

他相信,只要有人翻开这份详尽的计划书,看到那令人垂涎的资源清单和前景分析,没有谁能不动心。

毕竟,这不仅是一场冒险,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谁会拒绝与财富共舞的诱惑呢?

当然,临走前,托马斯还不忘给陈大少爷留下一封信。

信中,他反复叮嘱陈欢代替自己照顾好那位苏格兰大美女辛迪。

甚至还在末尾隐晦地提了一句:“是不是该分黄金了?”

这话让陈欢看得直翻白眼。

他乐意替托马斯照看辛迪,毕竟有这么一位异域风情的大美女在身边晃悠,哪怕没什么歪心思,也能养养眼不是?

可那分黄金的提议,却让他气不打一处来。

他随手将信揉成一团,狠狠扔进垃圾桶,嘴里嘀咕道:“丫的,不想着好好干活,尽惦记着少爷的黄金!扣工资!扣奖金!扣股份!”

写完给托马斯的回信,陈欢才猛然想起,自己这个甩手掌柜似乎也好久没见过辛迪了。

最近忙着矿务,他几乎把这位苏格兰美女忘得一干二净。

也不知道她在营地里忙些什么。

想到托马斯的再三交代,他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只得暂时收起对未来的种种憧憬,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营地深处走去。

走在营地的街道上,陈欢才发现自己确实许久没出来走动了。

当初那个简陋的营地,如今已隐隐有了小镇的雏形。

街道两旁,竟冒出了几间用木板搭建的商铺。

门前挂着粗糙的招牌,里面摆着些皮毛、干粮和简单的日用品。

几个矿工正在商铺前讨价还价,空气中夹杂着皮毛的腥味和烤面包的香气。

阳光洒在泥泞的街道上,反射出点点光芒。

陈欢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心中不禁感慨:这地方正在一步步步入正轨,或许再过一年,这里真能成为自己的大后方,一个真正的根据地。

穿过喧闹的街道,他拐进营地后巷。

一座长方形的大型木屋映入眼帘,木屋的墙板上还带着新砍伐的松木清香。

屋檐下挂着几串风干的兽皮,显然是刚建成不久。

随着脚步渐渐靠近,陈欢透过窗户,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庞——辛迪。

她正站在屋内,脸上带着几分严肃,低头翻看着手里的东西,眉头微微皱着,似乎在思索什么。

是的,严肃。

自从一个月前,闲得发慌的辛迪找上门来,要求陈欢给她安排点工作后。

她便被他丢进了这所临时学校。

如今,她俨然成了这里的主心骨,整日忙碌得像个陀螺。

营地里的劳工大多是单身汉,或是独自闯荡的年轻人。

但为了安稳人心,陈欢放宽了条件,允许部分劳工带上家属,尤其是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工匠。

为了安置这些家属,他特意建了几家皮毛加工和食品加工的作坊。

虽说负担因此加重了不少,但这些女人和孩子的到来,却给营地增添了几分人气。

工人们的心安定下来,干活的效率也高了许多,尤其是那些技术员,不再整日想着回城。

探矿的速度加快了,修建海港的进度也提升了好几倍。

为了进一步收拢人心,陈欢下令建了这所学校。

目前,学校的学生不多,只有三四十人,大多是技工的子弟,年龄从七八岁到十五六岁不等。

他还特意让陈平从旧金山请来几位在美多年的华人老师。

这些老师起初听说要来这苦寒之地,个个摇头摆手不愿答应。

可陈大少爷的金元政策一摆出来,没几个人能抵挡得了。

只要肯来,他自有办法留住他们——高薪、住房,再加上对未来的承诺。

渐渐地,学校就这样建起来了。

不得不说,辛迪真是个天生的老师。

她不仅教英语,还兼任了化学和数学课程,整日忙得不亦乐乎。

若不是有些课程实在没法展开,她的教学任务估计还要翻倍。

此刻,她站在教室里,手里拿着一根木棒,指着黑板上的公式,语气严肃而专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