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秦怀道与长孙濬“化干戈为玉帛”之后,百骑营又生一桩奇事——前些时日被秦怀道打得半死的尉迟宝琳,捂着尚未痊愈仍渗血的屁股,挪到秦怀道的公署,当众行大礼向他赔罪认错。
颇有廉颇负荆请罪的架势。
秦怀道自然顺水推舟,给足尉迟宝琳面子,反过来也向他赔了不是,兄弟相称,握手言欢。
三名副使程处嗣、长孙濬和尉迟宝琳,加上秦怀道与李君羡以及其他文官佐将,大摆筵席,为新来的长孙濬等军官接风洗尘。
在外人看来,这无疑是不打不相识、英雄相惜的画面。唯有秦怀道等人心里明白,大家不过是迫于皇帝压力,不得不装出和睦共处、携手共进的样子。至此,众人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同僚间矛盾再大,也大不过皇帝;内斗竞争的底线,就是不能违背百骑为皇帝服务、护皇帝周全的宗旨,不能惹皇帝不悦。否则,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如今这情形,像极了李世民曾跟秦怀道讲的一事:当年李靖领军时,手下人不论如何争斗、有何私怨,队伍整体仍是团结的。
如今秦怀道算是懂了。李靖确有过人之能,而队伍团结至关重要。若有人不团结搞分裂,那就是跟皇帝作对,触碰军队底线。因私怨内斗而触军队底线之人,必倒大霉。这样的底线,连李靖这大唐第一帅都不敢越,他儿子长孙濬又算什么?
于是此刻起,百骑的氛围大变。长孙濬等人初来时,对秦怀道横竖看不顺眼,一心只想与他作对,最好将他拉下马。如今,他们不得不老实了。只因皇帝摆明支持秦怀道这百骑使。不难想象,长孙无忌定多次明里暗里教导长孙濬,再加上魏王李泰给尉迟宝琳做工作,他们哪还敢放肆。即便对秦怀道恨之入骨、满心不服,眼下也只能乖乖听从秦怀道指挥。
朝堂之上,此类事或许不易发生。众人政见不同,定会争得面红耳赤且互不相让,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亦属正常。
但军队与朝堂有别。军令如山,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官大一级压死人。敢捣乱者,必死无疑。
刚入伍不久的长孙濬等人,此时才见识到军队的厉害。相比之下,秦怀道则先知先觉许多。他出身将门,早前也当过兵,在家时,秦琼常跟他讲军队之事。
相较而言,秦怀道远比长孙濬等人有觉悟。不然,他也不敢一开始就断言能制住长孙濬等人。
私怨暂且平息。接下来,秦怀道该大刀阔斧训练百骑了。
六百余人,皆是精挑细选的精英。大唐尚武,老幼妇孺皆能拉弓骑马,士族子弟自幼习武条件更佳。故而,这些人中虽有纨绔,但能经层层严格选拔、竞争淘汰进入百骑者,皆有真本事。
这支军队的基础素质,着实不错。
秦怀道与李君羡及其他三位副使,反复商议多日,最终确定“百骑十八项”基本技能。其中既有大唐军队传统的箭术、骑术、刀剑、力量等项目,也有秦怀道从21世纪带来的诸多技能培养,如自由搏击一招制敌、野外生存、急救自救、侦察与反侦察、胆量与耐力、速度与反应等。当然,皇帝反复强调的“政治教育”,也是重点。每日都有文化课,除学习律法军令,便是开展“爱国忠君”教育。
两个月过去,经过多次调试与改进,百骑的各项工作完全步入正轨。如今,这六百余人如同一台精密完整的机器,运转有序。全营上下秩序井然,充满激情活力,又不失严肃庄重。
无形中,团队凝聚力不断增强;每名士兵的个人素质,飞速提升。
百骑将士未觉变化,耐心旁观的李世民却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多次听李君羡汇报后,对秦怀道这位年轻将领赞不绝口。称其有干劲、有见识,具备将军应有的统率能力与个人魅力,兼具想象力与创造力。他对百骑的正式亮相,满怀期待。
就在此时,两个月常规训练结束。秦怀道向皇帝上奏,请求进行一个月的“野外拉练”,将军队拉至终南山乃至更远的八百里秦川,进行野外训练。
李世民爽快应允。
六百百骑将士,携千余仆役民夫,浩浩荡荡出玄武门,离长安而去。
这是一次真正的野外极限训练与生存考验。在此,秦怀道将亲自带队,训练野外求生、侦察与反侦察等实战项目。
这类训练远非营地训练可比。在营地,至多在自由搏击时受伤,鼻青脸肿流血算严重的。但野外拉练,真可能出人命。别的不说,侦察潜伏可能遇毒虫猛兽,可能失足坠崖,也可能因学艺不精无法辨别方向,在深山老林饿死。
训练分组进行,布置不同任务,众人分别扮演敌我角色。在紧张、刺激、兴奋与血腥中,一个月的训练圆满结束。
此轮训练,让所有人脱胎换骨。毕竟众人自幼家境优渥,养尊处优者众多,谁真吃过苦?此次,饿到吃树叶、蜗牛者众多,渴到喝尿几乎人人经历。此外,不少人受伤,有轻有重。
自然有人质疑,如此野蛮训练,与给皇帝当御卫何干?秦怀道解释:这是对意志的考验。身为大唐最出色的兵,若特殊情况下无法自保,如何护皇帝?若皇帝遇险,无论上天入地,百骑都要能救其脱险。当护卫比当杀手难。杀手失败百次,一次成功便行;护卫成功百次,一次失手即完。
所以,百骑每名将士,都要比天下最厉害的杀手更强。
秦怀道还说,这三个月训练,只是开端,更苦的在后头。撑不住的,自行退出。
三个月训练结束。
皇帝首次亲临百骑营,监督百骑进行十八项技能与政治军令考核。
眼前的百骑,让李世民这位十六岁从军、征战十余年终得天下的马上皇帝,眼前一亮,大为称赞——“此乃朕所见,最悍勇又最沉稳、最激昂却又最持重之军!几乎每名将士,皆能成战场猛虎、江湖高手。”
“如此军队,朕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朕要给每名百骑将士赐封勋官!”
勋官,无俸禄,无食邑田产,仅是荣誉称号,为军队用以奖励军功之人,如现代“战斗英雄”勋章。秦琼便是最高勋官——上柱国。
百骑,成为有史以来首支集体获封勋官的军队,且未上过战场。
百骑“毕业考核”结果极其残酷。半数人被淘汰。其中,多为普通士卒,也有火长、队正等低级军官。
三个月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加上野外拉练时的磨砺甚至生死与共,百骑所有将士间,结下亲如兄弟的情谊。
宣布考核结果时,百骑将士不顾皇帝在场,有人欢呼雀跃,有人痛哭流涕。多人抱头痛哭,或激动庆幸,或不舍离队。
秦怀道心中,又何尝不深怀对众将士的感情。他也想如其他将士般欢呼,或与人抱头痛哭告别。但他只能冷静站在台上,近乎冷酷地看着这一切。因他深知,此刻自己代表百骑军令,是衡量将士的标尺,更是百骑军魂。
平常,秦怀道常与将士打成一片。但此刻身为统帅、上位者与精神象征,注定要独自承受这高处不胜寒之苦。哪怕被骂冷酷绝情,遭非议痛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