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喜结缘(二)

换源:

  “太好了,太好了。这世上还没有一山容二教并存的先例,这将成为龙爪山的特色,山的奇观。佛教与道教虽有所不同,但从今日起,二教相互尊重,长期共存。将来信徒众多,声名远扬,定能吸引更多的寺庙建成,使山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山,佛道共存的世界第一山。我建议以山腰为界,山上为道教区域,山下为佛教区域。未来,二位大师可共同举办属于各自教派的庙会。在教义、教学规则、教学用具等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互助。佛中有道,道中有佛,共同将山建设成真正的世界名山。”楚斯远大声总结道,颇有府县官员的气度。

和尚们听了,纷纷点头称是。一场即将爆发的武斗就此烟消云散。

楚斯远见矛盾已经化解,便从恩怡手中接过缰绳,准备回家。云枢道长跟上来说道:“捕头,贫道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当讲不当讲。”

楚斯远回答道:“道长请讲。”

云枢道长说:“贫道想收思怡为徒。见她天生丽质,冰雪聪明,贫道想将这几年揣摩出的剑法传授给她,或许她能有所成就。”

“好哇,还不快拜师父,磕头。”楚斯远命恩怡道。

“师父在上,请受徒儿一拜。”恩怡的头在石头上“咚咚”作响。

“好,起来吧,真是乖巧。”云枢道长笑道。

“我虽生了一个女儿,但我会像对待儿子一样培养她,学习剑法,强身健体,这是大有裨益的。”楚斯远高兴地说道。

“承蒙捕头看得起贫道。”云枢道长感激地说。

“道长何必谦虚。道长可是我恩怡的恩人哪!”楚斯远望着云枢道长说道。

“恩人?贫道摸不着自己的铁箍了。”云枢道长不解,真的伸手去摸自己脑袋上的铁箍。

“道长忘了,当初若不是道长给我们出主意,让我们用花蕊和太子参煎服,我们怎能有这个女儿。这是道长的恩德哪!”楚斯远提醒道。

“啊,啊,啊,贫道想起来了。”云枢道长笑道。

事后不久,楚斯远带头向县府报备,由县政府发布告示,招募能工巧匠,修建龙白皇寺和霜枫岩观。

龙爪木匠金四来到县城应征。县官查看了在册工匠的记录后,问他有何本事。金四大声说道:“雕梁画栋,技艺精湛;飞檐斗拱,结构精巧。”随后,他从怀里掏出一卷轴,展开成横幅,挂在树上。只见上面写着“金殿凌空不用钉”几个大字,落款“神工金四”。

这时,旁边的一个石匠冷笑一声,拿起墨斗旁的竹签,蘸了蘸墨汁,提笔将“金殿凌空”四个字中的“不”字改为“无”字,又将“钉”字右边的“丁”字改为“四”字,变成“无用金四”。

金四见状,怒火中烧:“虽然鲁班是我们共同的祖师,但你我是不同工种,各司其职。我不会抢你的生意,你也不该贬低我的手艺。谁人不知我的金四盖房不用钉,名扬四海,你说我‘无用’,真是岂有此理!”

石匠却不慌不忙,说道:“木头好锯石难雕,木匠终究不如石匠高明。”

金四不屑一顾,回击道:“石匠有何巧妙之处?石头裹上泥,糊起来就是墙。”

石匠听后,哈哈大笑,说道:“不用泥沙不用浆,光用石头干砌墙。”

县官听了二人的对话,觉得他们各有本事,便将他们都录为掌墨师傅。

金四雕梁画柱,飞檐斗拱,六角八瓣,结构新颖独特。不用多说,那榫卯结构巧妙,果然不用铁钉。

而石匠呢,仅凭一把锤子、一把凿子,叮叮咚咚,不用砂浆粘合,仅用石头干砌,大小石头相互挤压,横竖嵌套,层层叠叠,相互牵制,构成一个稳固的整体。金四反复推敲,赞不绝口,最后叹了口气。从此,干砌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艺。

山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纷纷赶来,有的捐款,有的捐物,有的义务出工,山一时热闹非凡。

楚斯远一会儿去霜枫岩观查看,一会儿又去龙皇寺监督,几位主持也忙得不可开交。

在山劳作的人,无论是义工还是工匠,都统一安排在霜枫岩用餐。这么多人,有的在山上采石,有的到远处伐木,吃饭时如何通知呢?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开饭时吹喇叭。

有一天,天气闷热,似乎要下大雨了。吹喇叭的年轻人从山底吹到山顶,只觉得口干舌燥,便去找水喝。

远处山上伐木的人听到喇叭声,纷纷扔下斧头,赶往山。他们爬到山腰时,采石的人问他们为何回来得这么早。

“听到喇叭声,我们就回来了!”伐木工人答道。

凿石的人说:“鬼话连篇,我们怎的没听见?”

他们一起爬到霜枫岩,只见炉灶边人们已经开始吃饭,果然有人吹了喇叭。从此,就有了一个歇后语:山的喇叭——吹到顶。

霜枫岩观和龙皇寺建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那一天,梵音袅袅,钟鼓齐鸣,游客摩肩接踵,香客络绎不绝,真是热闹非凡。

佛教与道教在山和谐共处,成为了当时的奇观。四川、河南等地的人们不远千里赶来,想要一睹二教共存的景象。然而,山附近的人对此却见怪不怪。于是,山又多了一个歇后语:山的菩萨——远来近不迎。

到了冬天,香客稀少,庙中的僧道也寥寥无几。为了感谢工匠们一年多来的辛勤付出,特意委托李捕头设宴款待官绅和工匠。

宴会上,掌墨石匠给金四敬酒,说道:“金师傅,今日我特来敬酒赔罪。那天我不该改你的横幅,显得我心胸狭窄。如今见你雕龙画凤的技艺如此高超,我深感佩服。我愿与金师傅结为兄弟,为山宫的建设竭尽全力。”

“李师傅言重了。若你直接说出李四的名字,我还真不敢接话。你的干砌技艺堪称一绝,与吴州安济桥的建造者李四齐名。今日你我结为兄弟,携手共进,这是大事,今日定要一醉方休。”金四高兴地回应道。

笑声在山林间回荡,久久不息。

在山的北麓,有一片幽静的山谷,翠竹环绕,溪流潺潺。山谷中坐落着一座简朴的木屋,这是猎户李浩然的家。李浩然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常年在山林中奔波,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手。他手持一张雕花硬木弓,箭囊中插着十几支铁羽箭,这是他谋生的家什。李浩然的父亲曾是龙爪县的首席猎户,因在山林中救过前任县令,被赐予“林中王”的称号,而陈怀谨自幼便继承了父亲精湛的猎技。

与李浩然的阳刚之气不同,他的妻子萧书韵则如同她的名字般温婉可人。萧书韵精通草药知识,常在山林间采集药草,为附近的村民治病。她腰间总系着一个竹编药篓,里面装着各种干燥的药草,远远望去,仿若山林中的一缕轻烟。萧书韵的家族世代行医,她自小便研习医书,尤其擅长用草药治疗跌打损伤和常见的风寒疾病。在村民们眼中,萧书韵就如同从医书中走出的妙手仙子。

李浩然与萧书韵的相遇颇为传奇。那是一个春日融融的午后,李浩然在追捕一头受伤的梅花鹿时,不慎落入了山涧。幸运的是,他被山间的一棵老松树拦住,悬挂于半空。恰巧路过的萧书韵发现了他,用随身携带的藤蔓和树枝做成简易的吊索,将他救起,并用草药为他处理了擦伤。自那以后,李浩然便对这位温柔善良的女子心生爱慕,而萧书韵也被李浩然的勇猛和正直所打动,二人由此结为连理。

然而,这对夫妇虽生活美满,却始终未能得子。他们听闻山的神奇传说,便时常前往龙血树下祈愿。在经历一年多的祈拜仍未有好消息后,李浩然不禁有些沮丧。萧书韵见状,轻抚着他的背,柔声安慰道:“山林间自有神灵庇佑,只要我们心诚,必有佳音。”他们的纯真信念在山林间回荡,宛如一股清泉,滋润着彼此的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