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辰埋头苦干,翻阅论文直至夜深,刘瑞的鼾声成了他的摇篮曲,打着大大的哈欠,他终于跌入了梦乡。
晨光熹微,顾辰匆匆忙忙地起了个大早,顺道在食堂打包了两个香气扑鼻的肉包子,踏进了实验室的大门。那里,刘师兄和钱师兄已经忙得不亦乐乎。
今日任务:操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绘制一系列样品的ftir图谱,记录下碳纳米管改性试样早期水化反应的奥秘。
“我们的目标是提高碳纳米管在水泥中的溶解度,还得加强它们与基体材料的粘合力。”钱师兄边忙边向顾辰讲解,“可惜啊,事情没想象中那么顺利,瓶颈期啊。”
顾辰好奇地追问:“那问题究竟藏在哪里呢?”
钱师兄指向刚打印出来的图谱,说道:“就是这儿,你看出什么端倪没?”
顾辰凝视着那张还带着打印机温度的A4纸,脑海中闪过昨日的研究成果,灵光一闪,他似乎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中,找到了问题的蛛丝马迹。
“这二号试样的特征峰,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啊?”顾辰带着一丝疑惑,好奇地提出了问题。
钱师兄微微一笑,点头认可了他的观察,“嗯,有点眼力。这2号样品,我们掺了ts材料。抗压能力一级棒,抗拉嘛,就差些火候了。你看这ftir图像,6到10h的特征峰,明显是ts捣的鬼,影响了硅氧四面体的聚合。”
“那咱们找到问题,解决它不就成了?”顾辰眨巴着眼睛,满怀期待。
“哪有那么容易啊!”钱师兄摊了摊手,“咱们啥方法没试过?三聚氰胺、碳纳米管功能化,能用的都用了,结果呢,27号、28号样品,抗拉力还是不行。”
顾辰挠了挠头,虽然明白了,却也想不出高招。
“那现在,咱们下一步怎么走?”他挠了挠头,笑呵呵地继续问道。
钱师兄一拍大腿,眉宇间透出一丝急切:“咱们这项目,实验做了无数,钱是不缺,还能再烧几把火。但听说折大那帮家伙,在材料学上可能已经有了新突破,这时间啊,它不等人啊!”
他稍作停顿,又带着一丝期待说:“得找个数学高手,泛函分析那块儿得玩得转,帮忙给这些数据把把脉,看看能不能发现点儿啥。尤其是ts材料和波特兰水泥早龄期水化反应,这背后的故事得挖挖。我自己也试着去啃泛函分析,结果呢,一团糟!”
他笑了笑,接着说:“这就得请你们这些数学大拿出手了,毕竟术业有专攻嘛!”
顾辰听了,眨了眨眼,信心满满地回答:“成不成不好说,但试试总没错。你那边,啥时候要结果呢?”
“三天吧,三天应该足够了。”钱师兄摸着下巴,语气温和,“到了第三天,不管怎样,你总得让我知道个大概。”
顾辰应了一声:“好的,我尽力而为。”
接下任务,他就直奔图书馆。
实验室虽然清静,但顾辰总觉得少了点学习的味道。
图书馆就不一样了,四周都是沙沙的书写声,让人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
在这种环境下,就算偶尔想偷懒,也会被周围的压力推着前进。
更重要的是,这里让他找回了那种全神贯注的感觉。
打印室里,顾辰打印了一堆资料,准备得妥妥当当。
他习惯性地将资料在桌上摊开,这是他面对难题时的标准动作。
反正这些都能报销,不必掏自己的腰包。
找了个角落坐下,顾辰握着笔,轻轻敲打着草稿纸,打算大干一场。
可谁知……
十分钟悄然过去,他仍旧坐在原地,笔尖未曾落下。
嗯……
这开头,究竟该从何而起?
顾辰皱了皱眉,心里有些打鼓。
顾辰面对物理学院的难题,心里直打鼓。要是能有个现成的公式,或者一个清晰的目标,那该多好!可现在,连问题在哪儿都还是个谜,他这个数学达人也只能干瞪眼。
想起钱师兄的话,他不禁苦笑,这锅甩得真是高明。
数据堆成山,顾辰看着就头疼,这活儿显然比想象中复杂多了。
不过,再复杂的难题,总得先填饱肚子再说。到了饭点,图书馆的草稿纸还是一片空白,他索性把笔一扔,直奔食堂。
打饭路上,顾辰偶遇了老唐,便拖着餐盘过去,坐在了对面。
“怎么样,小顾?”老唐眉开眼笑地问。
“难啊!这比数学题难多了。”顾辰摇头晃脑。
“难就对了。”唐教授依旧笑眯眯,“你学应用数学的,这种挑战以后多着呢。”
“教授,您就别逗我了,给点提示吧?”顾辰一脸无奈。
“提示我给不了你,这个只能你自己去寻找,但建议我倒是可以给你一点儿,”唐教授笑了笑,继续说道,“你不是参加过数学建模大赛吗?回忆下那时候的感觉。”
眉头微微皱起,顾辰沉思了一会儿,但很快便摇了摇头:“完全不一样,航天问题归根结底之所以可以转化成数学问题,那是因为它归根结底还是质点运动问题,又可以依靠的公式和现成的数据……”
“其实是一样的。”老唐摇了摇头,“无论是航天器的运动,还是粒子的运动,或者官能团的变化……对于数学而言,本质上其实都是一样的。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有藏在深处的数据可以挖掘,都有可以计算的规律,都可以建立数学的模型。找不到,只是因为你下的功夫还没到位。多思考,多观察,我相信你肯定能发现其中的线索。”
听完唐教授的话后,顾辰脸上浮现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笑眯眯地看着陷入思考的顾辰,老唐在心中点了点头。
孺子可教也。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