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4)冬阴夏阳,脉象如何与之相应?九侯脉象生死

换源: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被视为人体内在生理病理状态的外在反映,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与分析,医生可以洞察病情的寒热虚实,甚至预测疾病的转归与预后。

九侯脉,通常指的是中医诊断中较为复杂的脉象辨识方法,涉及寸口(手腕部)不同部位的脉象特征,用以全面评估人体脏腑经络的气血状况。而“沉细悬绝”等描述,则是对脉象的具体刻画:“沉”指脉象深沉,按之始觉;“细”指脉象细如丝线,软弱无力;“悬绝”则可能指脉象的某一特征异常突出,与其他脉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脉象往往被认为是阴证的表现,预示着体内阳气不足,阴气偏盛。

中医认为,夜半时分阴气最重,阳气初生,对于阴证患者而言,此时阴阳失衡可能更加严重,因此病情可能在此刻恶化或危及生命。同理,“脉盛大躁动喘而疾数”为阳证表现,夏令阳气旺盛,日中时分阳气最盛,对于阳亢之体,此时病情可能加剧。

“平旦”,指的是清晨时分,这一时段是自然界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日夜在此刻更迭,对于人体而言,亦是气血运行、阴阳调和的重要时期。对于寒热错杂的病证患者来说,由于体内阴阳本已失衡,清晨的阴阳交替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平衡,导致病情出现波动,如寒症可能显得更寒,热症可能显得更热,或者两者交替出现,使得患者感觉不适加剧。

而“日中”时分,阳气达到一天中的顶峰,对于本就热邪内盛的热性病证患者而言,此时的确可能感到体内热邪更加嚣张,病情加重。这是因为外界的阳气强盛,与体内的热邪相合,形成了一种“同气相求”的效应,使得热邪更加难以制约,病情易于恶化。

傍晚时分,随着太阳西下,自然界的阳气逐渐衰退,阴气开始上升。对于因风邪侵袭而致病的患者来说,此时阳气不足,难以抵御外邪,可能导致病情加重。风邪善行数变,易袭阳位,而傍晚阳气衰退,正给了风邪可乘之机,使得病情易于恶化。

夜半时分,自然界中的阴气达到一天中的顶峰,阳气则处于最衰弱的状态。对于水湿之邪所致的病证,如水肿、痰湿等,此时阴气过盛,阳气难以发挥温化水湿的作用,导致水湿之邪更加凝聚,病情加重。夜半阴极,阳气难以升发,水湿之邪得以肆虐,从而使得病情恶化。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论述都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推测,并非绝对的预测。在实际临床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治疗干预、生活调理等。

在中医理论中,“忽疏忽数,忽迟忽急”这种脉象的急剧变化,确实被视为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理表现,它往往预示着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严重紊乱。当这种脉象与“脾气内绝”相联系时,更是病情危重的征兆。

“脾气内绝”在中医里,是一个相对严重的病理状态,它指的是脾胃功能的极度衰弱,几乎到了无法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地步。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它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和能量。一旦脾胃功能衰竭,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病理变化。

当脾气内绝的患者出现“忽疏忽数,忽迟忽急”这种脉象急剧变化时,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凶险的阶段。这种脉象的急剧变化,可能是由于脾胃功能衰竭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影响到心脉的正常运行。心主血脉,脉象的异常往往能够反映出心脉功能的紊乱,而心脉功能的紊乱又往往与脏腑功能的严重失调密切相关。

在人体的形态与脏腑功能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中医看来,当人体的形体出现严重衰败时,如肌肉萎缩、皮肤脱落等,这往往是脏腑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此时,即使脉象暂时平稳,如九侯(即寸口、关上、尺中三部的左右两侧,共九处诊脉部位)协调,也难以挽回生命的流逝,因为形体的衰败已经预示着生命力的极度衰弱。

对中医理论中脉象与四时阴阳变化关系的进一步说明。这里的“七诊”可能指的是中医诊断中的七种异常脉象或病象,它们通常被视为病情严重的征兆。然而,当这些异常脉象出现时,如果九侯的脉象能够随着四季阴阳的变化而自然调整,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那么病情可能还有转机。这是因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应当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脉象能够顺应四时变化,往往意味着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尚存,有一定的抵抗力来对抗疾病。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脉象、形体以及其他症状表现来综合判断病情的预后。形体的衰败与脉象的顺应四时变化,都是医生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七诊”的病脉时,我们需要仔细辨别。七诊在中医中可能指的是七种较为严重的病证脉象,这些脉象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危重。然而,即使出现了类似七诊的病脉,如果患者的整体病情并不符合危重的标准,那么这些脉象可能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病理反应,不足以作为判断病情危重的唯一依据。

“心感风病”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由于外感风邪而引起的心脏相关疾病。风邪作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具有善行数变、轻扬开泄的特性,易于侵袭人体上部和阳位。当心脏受到风邪侵袭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这些症状虽然可能较为严重,但通常不会直接导致生命危险。关键在于及时调理和治疗,通过祛风解表、调和气血等方法,往往能够使患者康复。

而“月经之病”,则是指与女性月经相关的疾病,这类疾病在中医妇科中十分常见。月经作为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其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女性的生殖健康和整体身体状况。中医认为,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与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协调密切相关。当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衡时,就可能导致月经病的发生。这类疾病表现为月经周期的异常、月经量的改变、经质的异常以及伴随的痛经、乳房胀痛等不适症状。虽然月经病可能给女性带来不适和困扰,但同样通常也不会直接危及生命。

在中医诊断学中,七诊通常指的是一系列异常脉象或病象,它们往往预示着病情的严重性或恶化趋势。当七诊确实出现,并且患者的脉象中出现了败坏现象,如脉象微弱、无力、散乱等,这确实是一个极为严重的信号,往往预示着病情的严重恶化,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脉象微弱、无力,通常意味着气血严重不足,脏腑功能极度衰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脉象散乱,则可能表示气血运行紊乱,生命体征不稳定。这些脉象败坏现象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临终前的症状,如呃逆(打嗝不止)、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

呃逆,中医称之为“哕”,其发生多与胃气衰败、胃气上逆有关。当胃气严重受损,无法下行而反上逆时,就会出现呃逆不止的现象。呼吸困难,则可能是肺气衰败、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意识模糊,则预示着心神失守,生命活动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和治疗。中医在此时往往会采取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通过针灸、中药等手段,尽力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也会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通过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等方法,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疾病的预后判断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面对疾病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和保养,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在中医的诊疗体系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每一位中医大夫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其中,“问”便是指详细询问患者的起病经过、现在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等,这是了解病情、明确诊断的重要一环。“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他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这不仅是中医的诊疗原则,也是现代医学所强调的病史采集过程。

通过“切其脉搏”,中医大夫可以进一步感知患者体内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以及经络的浮沉与上下逆顺。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体内气血运行状况的直接反映,不同的脉象往往对应着不同的病证。

“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侯”,这是中医对脉象与病情关系的一种概括。脉来流利,通常意味着气血运行顺畅,脏腑功能正常,因此可以判断患者没有大病;脉来迟缓,则可能反映了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弱,是疾病的征兆;而脉不往来,即脉象微弱至极,甚至难以触及,这往往预示着患者体内气血衰败,生命垂危,是死亡的征兆。

形体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长期患病往往会导致脏腑功能衰竭,进而影响到形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当久病导致肌肉消瘦、皮肤干枯并紧贴于筋骨时,这往往意味着患者的生命活动已经严重受损,预后不良。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