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太阴阳明为表里,蕴含了深刻的生理病理关系。我们需要明确“太阴”与“阳明”在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位置及其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在中医经络学说中被视为表里关系,这意味着它们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胃主受纳,以降为和。两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
脾胃两脏在生病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或病理变化。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功能特性:脾与胃是一对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脏腑,它们在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这一功能特性,正是脾与胃协同工作的核心体现。
“脾主升清”。脾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主要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进行吸收和转运。这些精微物质,包括水谷精微、气血津液等,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脾通过其升清作用,将这些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再由心肺将其输布至全身,以滋养各个脏腑器官。因此,当脾的功能正常时,人体能够保持充足的精力和活力;而当脾的功能受损时,则会出现升清无力的表现,如腹胀、便溏等症状,这是因为脾无法将精微物质有效上输,导致体内营养不足,同时水湿等病理产物也会在体内积聚。
“胃主降浊”。胃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将摄入的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将其转化为食糜。在胃的降浊作用下,食糜以及食物残渣会下行至小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胃的降浊作用还有助于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有毒物质排出体外,保持人体的清洁和健康。因此,当胃的功能正常时,人体能够保持顺畅的消化和排泄;而当胃的功能受损时,则会出现降浊失常的表现,如呕吐、嗳气等症状,这是因为胃无法将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有效下行,导致它们在体内滞留和积聚。
2.病因病机:脾与胃作为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其中,“脾喜燥而恶湿,易受寒湿之邪侵袭;胃则易受燥热之邪影响”正是对脾与胃在生病时表现不同原因的深刻揭示。
我们来看看脾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脾主运化,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由于脾喜燥而恶湿,因此它特别容易受到寒湿之邪的侵袭。当寒湿之邪侵入脾时,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职,使得水湿内停,形成痰湿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在体内积聚,不仅会影响脾的正常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如腹胀、腹泻、水肿等。因此,脾病多湿,这是脾在生病时的一个重要表现。
我们再来看看胃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与脾不同,胃更容易受到燥热之邪的影响。当燥热之邪侵入胃时,会导致胃热炽盛,出现口渴、口臭、便秘等症状。此外,燥热之邪还会耗伤胃阴,使得胃阴亏虚,出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等症状。因此,胃病多热,这是胃在生病时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3.经络循行: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作为十二经脉中的两条重要经脉,其循行路线和涉及的脏腑组织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它们各自的生理功能上,更在生病时可能影响到不同的身体部位或器官,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过内踝前缘,上行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膝股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因此,当太阴脾经发生病变时,可能会影响到足大趾、小腿内侧、腹部、舌本等部位,出现如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舌体胖大等症状。
我们再来看看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于承浆穴,再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上循耳前,上过发际,至额前。其支脉从大迎穴下行,经颈动脉部,沿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络于脾。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其支脉从胃下口幽门部下行,沿腹内,下行至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膑中,沿胫骨外侧下行,经足背至中趾外侧端(厉兑穴)。其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因此,当阳明胃经发生病变时,可能会影响到鼻翼、口唇、牙齿、咽喉、腹部、下肢等部位,出现如胃痛、胃胀、呕吐、口臭、咽喉肿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阴阳是构成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当阴阳异位,即阴阳的位置或关系发生异常变化时,就会导致人体的虚实、逆从等病理状态的出现。
“更虚更实”描述的是由于阴阳异位,人体的虚实状态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在这里,“虚”指的是正气不足,即人体的抵抗力、自我修复能力等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减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实”则是指邪气有余,即外界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或是人体内部因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这些邪气在人体内壅盛,同样会引发疾病。阴阳异位,就可能导致正气受损而变虚,或者邪气壅盛而变实,这是中医理论对于人体病理变化的一种深刻认识。
“更逆更从”则进一步阐述了人体生理功能的逆顺失常。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生理功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这种规律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我们称之为“从”。它体现了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状态。然而,当阴阳异位时,这种协调配合的规律就会被打乱,出现逆乱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这种逆乱可能是脏腑功能的失调,也可能是气血运行的紊乱,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由于阴阳异位导致的病理变化可能来自内部或外部,且由于异位的具体方式和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疾病名称也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同病异治”的原则,即同样的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