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4)微数之脉慎灸:中医理论揭示火邪危害

换源:

  原文: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数之脉”,指的是脉象细微而快速,这通常反映了人体内部的一种虚弱且有热的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脉象对应着不同的病理状态。

“慎不可灸”,意味着对于这种脉象的患者,使用灸法(即通过燃烧艾叶等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的治疗方法)是应当谨慎避免的。

接下来,“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说明了原因:火在这里被视为一种外邪,对于已经处于虚弱且有热状态的患者来说,灸法的火热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患者感到烦躁不安,甚至产生逆反症状。

“追虚逐实,血散脉中”进一步解释了灸法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灸法的火热可能会“追逐”虚弱的部位,同时“驱赶”实邪(这里的实邪可以理解为体内的热邪或其他病理因素),但这会导致血液在脉络中散布不均,进一步扰乱人体的气血平衡。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则强调了灸法火热的潜在危害。即使灸法的火力看似微弱,但其对人体内部的攻击力却是强大的。火热可能灼伤骨骼和筋脉,导致血液难以恢复,从而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原文: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浮”这一脉象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是机体正气与外邪相争于肌表的表现。按照中医的治疗原则,“脉浮,宜以汗解”,即通过发汗的方法,使病邪随汗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问题中提到的“用火灸之”,则是一种与发汗原则相悖的治疗方法。灸法虽然也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温热刺激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对于某些寒证、虚证等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脉浮这种表证,如果采用灸法,不仅不能使病邪从汗而解,反而可能因火而盛,使病邪更加深入地侵袭机体。

“邪无从出,因火而盛”,形象地描述了病邪在灸法的刺激下,无法从体表排出,反而因火热之邪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旺盛。这种情况下,病邪可能会向下侵袭,影响到腰以下的部位,导致“必重而痹”。这里的“重”指的是病势沉重,“痹”则是指经络闭阻、气血不通,可能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

因此,“名火逆也”,即将这种因灸法不当而导致的病情加重、病邪深入的现象称为“火逆”。火逆是中医临床中需要避免的一种误治情况,它提醒我们在运用中医治疗方法时,必须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原文: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这句话描述的是外感病邪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以及病愈前的征兆。首先,我们来逐一解析这句话的含义。

“欲自解者”,指的是外感病邪在人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后,即将被正气驱邪外出,疾病趋向于自愈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症状变化。

“必当先烦”,这里的“烦”可以理解为患者感到烦躁不安,这是病邪与正气斗争激烈的表现。在中医看来,当病邪欲去而未尽时,正气会奋起抗争,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烦躁并非病理性的烦躁,而是机体驱邪外出的正常反应。

“烦乃有汗而解”,意味着在烦躁之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出汗的症状,随后疾病得以解除。出汗是中医中驱邪外出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汗液将病邪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那么,“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这句话则是对上述过程的进一步解释和判断依据。脉浮是外感病邪在表的一种典型脉象,它反映了病邪与正气在肌表的斗争状态。当病邪欲去而正气驱邪外出时,脉象往往会由浮转沉或由紧转缓。而在这里,“脉浮”持续存在,但结合患者的烦躁和随后的出汗症状,可以判断这是病邪即将被驱邪外出、疾病趋向于自愈的征兆。因为脉浮意味着病邪仍在表,而出汗则是驱邪外出的重要方式,所以“故知汗出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