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5)桂枝加桂汤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换源: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烧针令其汗”是古代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烧热针具刺激穴位,以达到发汗驱邪的目的。然而,这种方法如果操作不当,比如针处受凉,就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描述的就是烧针后针眼处受凉,导致局部气血凝滞,形成红肿硬结的现象。在中医理论中,这往往被视为外邪入侵、气血不和的表现。

“必发奔豚”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理反应。奔豚是一种中医病名,表现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作时痛苦不堪,如同有豚(小猪)在腹中奔突。这通常是由于下焦寒气上逆,扰动心神所致。

对于这种情况的治疗,中医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通过艾灸的方法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红肿硬结;二是服用“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桂枝加桂汤本身就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功效,增加桂枝的用量更是为了加强其温阳散寒的作用,从而治疗奔豚之症。

桂枝加桂汤方

原文: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作为君药,其辛温之性能够助阳化气,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去皮则是为了去除其表皮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效更为纯净。

芍药,作为臣药,其味酸苦,性微寒,能够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与桂枝相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气血流畅而不妄行。

生姜,辛温发散,能够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助桂枝发散风寒之力。

甘草,炙用则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使方剂药性更为平和,减少副作用。

大枣,甘温益气,能够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增强方剂的滋补作用。

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句话的含义。火逆,通常指的是误用火法治疗,如艾灸过度、温针不当等,导致病邪内陷或正气受伤。下之,则是指误用泻下之法,如使用峻猛的泻药,使正气更伤,病邪更难去除。因烧针烦躁,则是指患者因烧针治疗不当,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推荐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治疗。这个方剂由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四味药组成,每味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

桂枝,辛温发散,能够温通心阳,散寒止痛,调和营卫。在这里,它主要用于治疗因火逆下之导致的阳气受损,心阳不振。

甘草,味甘性平,能够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在这里,它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烦躁症状,同时调和方剂中的药性。

龙骨,味甘涩性平,能够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在这里,它主要用于治疗因烧针导致的烦躁不安,心神不宁。

牡蛎,味咸性寒,能够重镇安神,软坚散结,平肝潜阳。在这里,它与龙骨相伍,共同发挥镇静安神的作用,使患者烦躁的情绪得以平复。

综上所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通过温通心阳、缓急止痛、镇静安神等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因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的病症。这个方剂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