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伤寒”是外感病的一种证型,主要指的是寒邪侵袭太阳经,导致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症状。而“加温针”则是指采用艾灸或针刺配合温热刺激的治疗方法。
对于太阳伤寒证的患者,如果病情较轻,且患者体质较为强壮,适当使用温针疗法可能有助于散寒解表,促进病情恢复。然而,如果病情较重,或者患者体质较弱,特别是存在阴虚火旺等情况时,加温针可能会加重病情,引发惊厥等不良反应。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加温针必惊”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太阳伤寒证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太阳伤寒证的本质是寒邪侵袭,阳气被遏,导致卫阳闭郁,营阴郁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加温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能会进一步耗伤阴液,导致阳气更加亢盛,从而引发惊厥等症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加温针疗法在太阳伤寒证的治疗中完全没有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判断。如果病情需要,且患者体质适合,加温针疗法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原文: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本应有的症状为恶寒、发热,这是外邪侵袭肌表,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然而,当病人出现自汗出,反而不恶寒、发热时,这往往提示病情有所变化,或是正气已虚,或是邪气内陷。在此基础上,若关上脉(指寸关尺三部脉中的关部,通常反映脾胃病变)细数,这多表示胃阴受损,有虚热内生之象。
这些症状是由于医生误用吐法过度所致。吐法本为中医八法之一,适用于病邪在上焦,如痰饮、食积等实证,但用之不当,则会损伤正气,尤其是脾胃之气。根据误吐时间的长短,病人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若一二日即误吐,病人可能会感到腹中饥饿,但由于胃气已伤,口不能食,这是因为胃虽欲纳,但脾运无力,无法消化吸收。
若三四日才误吐,病情更为复杂,病人不仅不喜糜粥(软烂的粥食,易于消化),反而欲食冷食,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胃中虚热内生,喜凉以解燥热。同时,朝食暮吐,这是胃气大伤,不能腐熟水谷,食物停留不久即被吐出,是胃反的表现。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误治后的变证,需仔细辨析病因病机,灵活运用中医理论,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目的。
原文: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对于太阳病的描述及其误治后的变证,向来是中医临床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上面的条文,正是描述了太阳病误用吐法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病理变化。
太阳病本应有恶寒的症状,这是外邪侵袭肌表,正气抗邪于外,卫阳被遏,不能温煦肌表的正常反应。然而,当太阳病误用吐法治疗后,病人反而出现不恶寒、不欲近衣的情况,这显然是病情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中医称之为“内烦”。内烦的产生,是由于吐法损伤了人体的正气,特别是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虚。同时,吐法还容易扰动胃气,使胃火上炎,内扰心神。因此,病人会出现不恶寒、不欲近衣的内烦症状。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内烦症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温调节中枢失调等因素有关。吐法导致的应激反应、电解质失衡等也可能对内环境稳态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在临床上,对于太阳病误吐后出现内烦的情况,治疗时应注重调和脾胃、清热除烦。同时,还需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总之,中医经典中的条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蕴含着深刻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指导意义。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深入理解条文背后的医学原理,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