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7)病患脉数与胃中虚冷的奥秘

换源:

  原文: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反映了人体气血的运行状态和脏腑功能的盛衰。病患脉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症状。

脉数通常被认为是热象的表现,意味着体内有热邪存在。在正常情况下,热邪会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使消化能力增强,病人应该表现出食欲旺盛、消谷善饥的症状。然而,这位病患却出现了呕吐的情况,这与脉数所提示的热象似乎存在矛盾。

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数为客热”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热邪有内外之分。内热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等原因引起;而外热则多由外感风热、暑热等外邪侵袭所致。这里的“客热”,指的是一种非内生、非持久的热邪,它可能是由于发汗不当,导致阳气微、膈气虚,从而使得脉象暂时呈现出数脉的表象。

由于这种客热并非由脏腑功能亢进引起,因此它并不能增强消化能力,反而可能因为发汗伤阳、膈气虚损,使得胃中阳气不足,出现虚冷的情况。胃中虚冷,则不能腐熟水谷,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短,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因此病人会出现呕吐的症状。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意味着病邪已经由表入里,或者说太阳病的表证已经有所缓解,但病邪并未完全消散,而是深入到了更深的层次。此时,病人出现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的症状,这通常是邪气侵犯胸膈,胃气上逆的表现。心下温温欲吐,说明胃气已受扰动,但尚未达到剧烈呕吐的程度;胸中痛,则可能是邪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大便反溏,腹微满,这是脾胃功能受损的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太阳病过经后,邪气内陷,脾胃功能受到影响,运化失职,故大便溏泄;腹微满,则是脾胃气机不畅,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所致。

郁郁微烦,这是病人精神状态的一种描述。郁郁,指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微烦,则是心中略有烦躁不安。这可能是由于邪气内扰,心神不宁所致。

综上所述,既有邪气侵犯胸膈、胃气上逆的表现,又有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的征象,同时还有心神不宁的精神状态。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既要驱邪外出,又要顾护脾胃,同时还要调和心神。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专业中医医师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原文: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我们来看看“先此时自极吐下者”这句话。这里的“极吐下”指的是病人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剧烈的呕吐和腹泻。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体内津液大量流失,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可能引发阳明腑实证,表现为大便秘结、腹满胀痛等症状。

对于这类病人,张仲景先生提出了“与调胃承气汤”的治疗方案。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缓下热结、润燥软坚的功效。它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初期,病邪尚未完全结聚成实,而津液已伤的情况。通过服用调胃承气汤,可以调和胃气,缓解便秘,恢复胃肠的正常功能。

然而,条文接着指出:“若不尔者,不可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病人没有经历过剧烈的呕吐和腹泻,或者虽然经历过但症状已经缓解,那么就不适合使用调胃承气汤。因为此时病邪可能尚未深入到阳明腑实阶段,或者病人的体质、病情并不适合使用攻下法。

接下来,条文又提到了另一种情况:“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病人仅表现为欲呕、胸中痛、大便微溏等症状,这并非柴胡汤证(柴胡汤证通常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病人之前已经经历过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导致胃气受损,升降失常。因此,治疗时应考虑调和胃气,而非使用柴胡汤等解表药。

综上所述,张仲景先生通过这条条文,向我们展示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仔细辨析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也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