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对于太阳病的描述及其变证,历来是中医临床学习与实践的重点。太阳病进入一定阶段后,病邪深入下焦,形成瘀热在里的一种特殊病理变化。
太阳病六七日,通常认为是疾病由表入里的关键时期。此时,若表证仍在,说明病邪尚未完全入里,或仍有部分病邪留恋于表。然而,脉微而沉,这一脉象变化却提示我们,病邪已经深入,且正气已虚。脉微,表示正气不足,脉气衰微;脉沉,则意味着病邪已入里,气血郁滞于内。
在这种情况下,若病邪继续向上侵犯胸膈,往往容易形成结胸证。但条文中明确指出“反不结胸”,这说明病邪并未向上发展,而是向下深入到了下焦。
“其人发狂”,是瘀热在里,扰乱心神的表现。由于热邪瘀滞于下焦,少腹(即小腹)当会出现硬满的症状。这是因为热邪与瘀血相结,阻滞气机,导致少腹部位气血瘀滞,形成硬满。
同时,条文中还提到“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这里的“小便自利”,意味着小便通畅,没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这提示我们,瘀热虽在下焦,但并未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能。此时,若能通过适当的方法,使瘀热从下焦排出,如通过下血的方式,则病情有望得到缓解。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太阳病在发病过程中,病邪随经深入,瘀热留于里。这里的“抵当汤主之”,正是针对这一病理变化而设的治疗方剂。抵当汤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等药物组成,具有破血逐瘀、泻热通经的功效。它适用于瘀热在里,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人发狂等太阳病变证。
综上所述,这条条文描述了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但病邪已深入下焦,形成瘀热在里的一种特殊病理变化。治疗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如抵当汤,以破血逐瘀、泻热通经,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原文: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首先,我们来看看“太阳病,身黄”这一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身黄往往与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有关。太阳病若邪气深入,影响肝胆疏泄,或湿热蕴结于脾胃,都可能导致身黄的出现。但这里的身黄,更可能是与下焦瘀热有关。
接下来,“脉沉结”这一脉象变化,提示我们病邪已深,正气已虚,且气血运行不畅。脉沉,意味着病邪已入里;脉结,则表明气血瘀滞,运行受阻。
“少腹硬”这一症状,是下焦瘀热结聚的明显表现。由于瘀血阻滞,少腹部位气血不通,故形成硬结。
此时,若“小便不利”,则进一步说明下焦瘀热尚未形成明显的出血倾向,或瘀血尚未排出。小便不利,往往意味着膀胱气化功能受阻,水液代谢失常,这可能与瘀血阻滞、气机不畅有关。
然而,若“小便自利”,且病人表现出“如狂”的症状,这则是下焦瘀热已经形成明显出血倾向的征兆。小便自利,说明膀胱气化功能尚属正常,水液代谢未受明显影响;而“其人如狂”,则是瘀热扰心,心神不宁的表现。此时,可以确信为血证无疑。对于这种情况,张仲景先生提出了“抵当汤主之”的治疗原则。
抵当汤方
原文: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这四种药物——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桃仁(去皮尖)和大黄(三两,酒洗),它们组合在一起,其实是中医经典方剂抵当汤的主要成分。主要用于治疗下焦蓄血证,症状可能包括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药物的特性:
水蛭:经过熬制的水蛭,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得到了增强。在中医理论中,水蛭被认为能够破血逐瘀,是治疗瘀血重症的要药。
水蛭,作为一种中药材,其药性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着明确的阐述。以下是对水蛭药性的详细解析:
一、药性特点
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全体,其药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味咸、苦:水蛭的味道偏咸和苦,这在中医理论中往往与药物的归经和功效密切相关。
性平,有小毒:虽然水蛭被视为性平的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带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嘱。
归肝经:水蛭主要作用于肝经,对于与肝经相关的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主要功效
1.活血化瘀:水蛭是活血化瘀的良药,特别适用于治疗因瘀血停滞而引发的各种病症,如血瘀经闭、癥瘕痞块等。
2.消肿止痛:水蛭还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肿痛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3.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水蛭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液凝固,增强血液流动性,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栓等。
三、使用注意事项
1.禁忌人群:由于水蛭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因此孕妇、月经期女性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禁止使用,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2.用法用量:水蛭通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状况由医生制定。一般来说,水蛭需要煎煮后内服,临床常用剂量为1\~3克。但请注意,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方式。
3.药物相互作用:水蛭与某些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与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在使用水蛭前,请务必告知医生您的用药史和过敏史。
虻虫:去翅足并熬制的虻虫,同样具有破血逐瘀的作用。它常与水蛭配伍使用,以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
虻虫,这一在中药学中占据独特地位的药材,其药性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虻虫味苦,药性微寒,且带有小毒,主要归入肝经。在中药分类中,它属于破血消癥药,这类药物通常以破血逐瘀、消癥散积为主要功效。虻虫药性峻猛,走而不守,能深入肝经血分,破血逐瘀,通利血脉。因此,它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瘀经闭、癥瘕积聚等瘀血重症。
具体来说,虻虫的功效主要包括:
1.破血逐瘀:对于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等症状,虻虫能够发挥其破血逐瘀的功效,促进瘀血排出,恢复血脉通畅。
2.消癥散积:对于癥瘕积聚等由瘀血长期阻滞所形成的肿块,虻虫能够消散积块,缓解症状。
3.活血消肿:对于跌打损伤引起的淤血肿痛,虻虫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损伤恢复。
此外,虻虫在配伍方面也有诸多讲究。它常与土鳖虫、水蛭等破血药配伍使用,以增强逐瘀破血之功;也可与熟地黄等补血药配伍,以逐瘀补血,既驱邪又扶正。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虻虫药性峻猛且有毒,因此在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并避免与孕妇及体虚无瘀、腹泻者等禁用或慎用人群使用。
桃仁:去皮尖的桃仁,除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外,还能润肠通便。在抵当汤中,它起到了协同水蛭、虻虫破血的作用,并有助于瘀血的排出。
4.大黄:经过酒洗的大黄,其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的功效得到了加强。在抵当汤中,大黄不仅能够帮助瘀血从下焦排出,还能清泄瘀热。
这四种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抵当汤这一强效的活血化瘀方剂。它适用于瘀血重症,尤其是下焦蓄血证。在临床上,抵当汤常用于治疗一些与瘀血相关的疾病,如痛经、闭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抵当汤属于峻剂,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孕妇、体质虚弱者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此外,在使用抵当汤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辨证施治,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原文: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这是中药煎煮和服用方法的一种常见描述,通常出现在中医古籍或中药处方中。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读这一描述。
首先,“上四味”指的是处方中的四种药物。在中药处方中,药物通常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进行组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里的“四味”就是处方中的四种药物,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功效,但共同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特定的病症。
接下来,“以水五升,煮取三升”,这是中药煎煮的具体方法。在这里,“水五升”指的是用来煎煮药物的水量,而“煮取三升”则是指煎煮后得到的药液量。中药煎煮的过程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会溶解在水中,形成药液。通过控制煎煮时间和火候,可以确保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同时避免药液过于浓缩或稀释。
然后,“去滓”,这一步是指将煎煮后的药液中的药渣去除。在中药煎煮过程中,药物会溶解在水中形成药液,但同时也会有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如药渣)留在药液中。为了确保药液的纯净和有效性,需要在服用前将药渣去除。
最后,“温服一升,不下更服”,这是指药液的服用方法和剂量。在这里,“温服”是指将药液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后服用,以避免药液过冷或过热对胃肠道造成刺激。“一升”是指每次服用的药液量,而“不下更服”则是指如果服用一次后病情没有改善或症状没有缓解,可以再次服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更服”并不是无限制地增加服用次数或剂量,而是需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指导来进行。
综上所述,这一描述详细阐述了中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包括药物的配伍、煎煮过程、药液的去渣以及服用方法和剂量。在服用中药时,需要严格按照处方和医生的指导来进行,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