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9)抵当丸

换源:

  原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有热,少腹满”,意味着患者因伤寒而出现发热症状,并且下腹部(少腹)感到胀满不适。在中医理论中,伤寒通常指的是外感病邪,特别是寒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疾病。

“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按照一般的伤寒病理发展,如果寒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可能会导致小便不畅(小便不利)。但在这里,患者的小便反而是通畅的,这与常规病理表现相反。

“为有血也”,这是根据前面症状的反常推断出的病因。中医认为,如果下腹部胀满而小便通畅,很可能是因为体内有瘀血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上述症状。

“当下之,不可余药”,这是治疗原则。由于病因是瘀血阻滞,因此治疗时应采用攻下瘀血的方法,即使用能够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的药物。这里的“当下之”指的是使用峻猛的攻下药,以迅速排除瘀血;“不可余药”则强调治疗应专一而精准,不应使用其他无关的药物干扰治疗效果。

“宜抵当丸”,这是具体的治疗方剂。抵当丸是《伤寒论》中治疗瘀血证的方剂之一,具有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的功效。适用于瘀血阻滞较严重,需要峻猛攻下的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疗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由专业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建议,合理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

抵当丸方

原文: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这个问题提到的“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是一剂中药方剂的组成成分及其处理方式。这剂方剂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瘀血重症,如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等。

下面,我将对这剂方剂中的各个成分及其处理方式进行详细解释:

水蛭二十个(熬):水蛭是一种具有破血逐瘀功效的中药,常用于治疗血瘀症。这里的“熬”指的是将水蛭进行炒制,炒制后的水蛭药性更为峻猛,能够更有效地破血逐瘀。需要注意的是,水蛭的用量和炮制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虻虫同样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瘀重症。在处理虻虫时,需要先去掉其翅足,然后进行炒制。去翅足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虻虫的毒性,同时使药性更为集中;炒制则能够增强其破血逐瘀的效果。

3.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桃仁是桃仁树的种子,具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在处理桃仁时,需要去掉其皮尖部分,因为皮尖含有较多的油脂和杂质,去掉后能够减少药材的杂质含量,提高药效。

4.大黄三两:大黄是一种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的中药。在这剂方剂中,大黄主要用于协助其他药物活血化瘀、破血逐瘀。同时,大黄还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促进瘀血排出。

原文: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1.上四味,捣分四丸:

这句话意味着前面提到的四种药材被捣碎并混合均匀,然后分成四份,每份制成一个药丸。这是中药制剂的常见制备方法,通过捣碎可以增加药材与溶剂的接触面积,提高药效成分的提取效率。

2.以水一升,煮一丸:

接下来,取其中一个药丸,用一升水煮。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煎药”,是中药服用前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煎煮,药材中的药效成分可以被有效地提取到水中,形成药液。

3.取七合服之:

“七合”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0.7升或700毫升。煮好的药液被取出七合(即约700毫升),供患者服用。这个量是根据药材的性质、患者的体质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的。

4.时,当下血;若不下者:

这句话描述的是服用药液后的预期效果。按照中医理论,这四种药材组成的方剂可能具有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的功效。因此,服用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血(即排出瘀血或坏死组织)的现象。如果服用一剂后没有下血,说明药效可能不够或者病情较重,需要再次服用以加强药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中药的药性复杂,不同的药材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且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因此,在服用中药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