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太阳病”。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病是外感病初期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这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太阳经首当其冲,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所致。
接下来,“二三日”指的是病程的时间,说明太阳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个阶段,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症状。
“不能卧,但欲起”是患者的主观感受。不能安卧,说明患者体内有不适,可能是心下(即胃脘部)有结滞,导致气机不畅,卧则不适。而“但欲起”则可能是患者试图通过活动身体来缓解不适。
“心下必结”是对患者症状的进一步描述,说明心下部位(即胃脘部)有结滞不通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外邪内传,与体内原有的寒气相结合,导致气机郁滞所致。
“脉微弱者”则反映了患者体内正气的状态。脉微弱说明正气不足,难以抗邪外出。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或病后正气受损所致。
最后,“此本有寒分也”是对病因的总结。说明患者体内原本就有寒气存在,当外邪侵袭时,与体内寒气相结合,导致病情加重,出现心下结滞、不能卧等症状。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描述疾病发展变化以及治疗原则的条文,“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便是其中之一。下面,我将从中医的角度来解读这条条文。
首先,“反下之”指的是在不应该使用下法(即泻下法,通过泻下药物来排出体内病邪或宿便)的情况下,错误地使用了下法。在中医理论中,下法通常适用于阳明腑实证等实证、热证,而对于一些虚证、寒证或表里同病而表证未解的情况,则不宜使用下法。
接下来,“若利止,必作结胸”描述的是错误使用下法后可能出现的一种后果。如果在使用下法后,患者的腹泻(即“利”)停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反而可能预示着病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即可能形成结胸证。结胸证是中医中的一种危重病证,主要表现为胸脘部硬满疼痛、拒按等症状,是由于病邪内陷,与体内正气相结于胸脘部所致。
然后,“未止者,四日复下之”则是对另一种情况的处理原则。如果在使用下法后,患者的腹泻仍未停止,那么可以在四日后再次使用下法。这里的“四日”并非绝对的时间限制,而是指根据病情变化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何时再次使用下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再次下法并非盲目重复,而是需要在准确判断病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泻下药物和剂量。
最后,“此作协热利也”是对前面所述情况的一种总结或解释。协热利是指热邪与湿邪或食积等病邪相结合,共同作用于肠道,导致腹泻的一种病证。在这里,“协热利”可能是指由于错误使用下法,导致热邪内陷并与肠道内的湿邪或食积相结合,从而引发腹泻。而前面提到的“若利止,必作结胸”和“未止者,四日复下之”则是对这种协热利病证在不同情况下的处理原则。
原文: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作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其病位在表。若治疗不当,如误用泻下法,则可能导致病情发生变化。
条文中的“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描述了太阳病误下后的一种可能情况。脉促,可以理解为脉率加快,这通常是由于正气抗邪于外,努力将病邪向外驱赶的表现。若此时并未出现结胸等严重变证,反而脉象逐渐趋于正常,说明正气尚足,病邪有外解之势,是病情向愈的征象。
然而,误下后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脉象与症状组合,预示着不同的病情变化:
“脉浮者,必结胸”这一观点,其实是在强调太阳病误治后可能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脉浮通常主表证,意味着病邪在体表,正气抗邪于外。然而,如果太阳病被误用下法治疗,病邪未能从表而解,反而内陷,与体内的阳气相结,就容易形成结胸证。结胸证是中医中的一种急重症,表现为胸脘部硬满疼痛,甚至拒按,呼吸不利,短气烦躁,大便秘结或溏薄不爽等症状。因此,脉浮若误治后仍然浮大,确实需要警惕结胸证的可能。
“脉紧者,必咽痛”这一说法,则是从脉紧主寒、主痛的角度来阐述的。脉紧是脉象的一种,表现为脉来绷急弹指,状如转索,按之有力。它通常主寒邪侵袭或疼痛。在太阳病误下后,若寒邪上攻,侵犯咽喉部位,就容易导致咽痛的症状。咽痛在中医中属于“喉痹”范畴,表现为咽部红肿疼痛,吞咽不利,甚至吞咽困难等症状。
“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弦这一脉象,通常主肝病或痛症,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肝经循行于两胁,因此当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时,往往会在两胁部位表现出拘急不适的症状。特别是在误用下法治疗后,若原本就存在肝气郁结的情况,下法可能会进一步损伤肝气,导致两胁拘急不适的症状更加明显。
“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细数这一脉象,通常主阴虚内热。细数脉的特点是脉来细如丝线且跳动较快,这往往反映了体内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的病理状态。在误用下法治疗后,若原本就存在阴虚内热的情况,下法可能会进一步耗伤阴液,加重内热症状。内热上扰清空,就容易导致头痛难以缓解。
“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主里,意味着病邪已深入内脏;紧脉则主寒、主痛,反映了体内有寒邪侵袭或疼痛存在。当脉沉紧同时出现时,往往提示体内有寒邪内侵,影响了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寒邪侵袭,胃气失和,胃气上逆,就容易导致呕吐的症状。特别是在误用下法治疗后,若原本就存在脾胃虚寒的情况,下法可能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加重呕吐的症状。
“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沉滑这一脉象,主里有热且有痰湿。湿热之邪内蕴,下注肠道,就容易引起泄泻,中医称之为“协热利”。协热利的症状包括泄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反映了湿热之邪对肠道的侵袭。误用下法治疗后,若原本就存在湿热内蕴的情况,下法可能会进一步损伤肠道正气,加重泄泻的症状。
“脉浮滑者,必下血”。脉浮滑这一脉象,主表有热且有痰湿。然而,在中医理论中,脉浮滑并不直接导致下血的症状。但根据您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特定情况下(如误用下法后),热邪内迫肠道,损伤络脉,可导致下血的症状。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体内热邪炽盛、湿热蕴结、肠道络脉受损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必下血”并非绝对,而是强调了脉浮滑与下血症状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综上所述,太阳病误下后的脉象变化及其对应症状,为我们提供了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依据。在临床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脉象和症状,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