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9)柴胡桂枝干姜汤

换源: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指的是病程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此时病邪可能已由表入里,或处于半表半里之间,是病情发展的关键时期。

“已发汗而复下之”,说明医者已先采用了发汗法试图解表,但未能奏效,随后又采用了下法试图攻里,这种治疗方法的频繁更换,可能导致了病情的复杂化。

接下来,“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这一系列症状描述了患者当前的病情状态:

胸胁满微结这一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确实常被视作邪气(这里通常指的是外感病邪或内在病理因素,如气滞、血瘀等)结聚于胸胁部位的表现。胸胁作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通道,一旦邪气阻滞,便会影响气机的畅达,导致局部胀满不适,甚至可能伴有疼痛、胸闷等症状。

小便不利,从中医角度来看,小便的生成与排泄,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以及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小便不利既可能是由于津液损伤,导致尿液生成减少;也可能是由于气化不利,即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使得尿液排泄不畅。

具体来说,津液损伤可能源于外感热邪、内伤燥热等因素,导致体内津液大量消耗,尿液生成无源,从而出现小便短少、黄赤等症状。而气化不利则可能由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或是湿热蕴结膀胱,导致尿液排泄受阻,出现小便不畅、淋漓不尽、甚至尿痛等症状。

口渴这一症状,在中医理论中,往往被视为体内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障碍的信号。当人体津液受到损伤,而机体又未能及时得到足够的水分补充时,便会产生口渴感,以促使机体主动饮水来补充津液。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患者虽然出现了口渴的症状,却并未伴随呕吐的现象。这通常意味着,虽然患者的津液有所损伤,但胃气并未发生逆乱。在中医理论中,胃气以降为顺,若胃气逆乱,则可能导致呕吐等症状的出现。而此患者胃气未逆,说明其病理变化尚未达到影响胃气正常升降的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病情相对较轻的表现。

至于头汗出这一症状,则可能提示了邪热上蒸的情况。当体内邪热过盛,而津液在下焦并未受到严重损伤时,邪热可能会向上蒸腾,导致头部出汗。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着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表现。另外,邪热郁于上焦也可能导致头汗出,这是因为上焦是心肺所居之地,若邪热郁滞于此,便可能迫津外泄,形成头部出汗的现象。

往来寒热,这一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作少阳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少阳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个病证类型,主要指的是病邪既不在表(太阳经),也不在里(阳明、太阴等经),而是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的一种病理状态。往来寒热,即指患者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犹如寒热往来于体表与内里之间,这正是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游移不定的体现。

而心烦这一症状,则可能与邪热扰心有关。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当病邪(尤其是热邪)侵袭人体,若其性质较为炽烈,或病程较长,便有可能扰动心神,导致患者出现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等症状。在少阳病中,由于病邪处于半表半里之间,既不易发散于外,又难以清泄于内,因此邪热有可能郁积于内,进而扰动心神,引发心烦等症状。

条文最后指出,“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这意味着患者的伤寒病情并未因先前的治疗而完全解除,反而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症状表现。此时,应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进行治疗。

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甘草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温化水饮、调和营卫的功效。该方既能和解少阳以治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又能温化水饮以治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还能调和营卫以治但头汗出、心烦等症状。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原文: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下面,我将以科普的口吻为你逐一解析这些药材及其在方剂中的作用:

1.柴胡(半斤):作为方剂的主药,柴胡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在此方中,它主要用于和解少阳,治疗往来寒热等症状。

2.桂枝(三两,去皮):桂枝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在此方中,它与柴胡相伍,既能增强解表之力,又能调和营卫,治疗但头汗出等症状。

3.干姜(二两):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在此方中,它主要用于温化水饮,治疗小便不利、胸胁满微结等症状。

4.栝蒌根(四两):即天花粉,具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的功效。在此方中,它主要用于生津止渴,治疗口渴等症状,同时也有助于消散胸胁部的结块。

5.黄芩(三两):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在此方中,它与柴胡相配,一清一散,共解少阳之邪,同时也有助于治疗心烦等症状。

6.牡蛎(二两,熬):牡蛎具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的功效。在此方中,它主要用于重镇安神,治疗心烦等症状,同时也有助于消散胸胁部的结块。

7.甘草(二两,炙):炙甘草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在此方中,它主要起到调和药性、增强方剂补益作用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胁部的疼痛。

综上所述,柴胡桂枝干姜汤通过各药材的相互协同作用,既能和解少阳以治往来寒热等症状,又能温化水饮以治小便不利、胸胁满微结等症状,还能生津止渴、重镇安神以治口渴、心烦等症状。这个方剂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学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及辩证施治的思想。

原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上七味”指的是方剂中包含的七种药材;

“以水一斗二升”表示使用一斗二升(古代容量单位,约合现代24升左右,但实际煎煮时不会用到这么多水,此处应理解为相对较大的水量,以便充分煎煮药材)的水作为煎煮的溶剂;

“煮取六升”意味着将这七种药材在水中煎煮,直至水分减少到大约六升;

“去滓”是指将煎煮后的药液中的药渣过滤掉,只保留清澈的药液;

“再煎取三升”是将过滤后的药液再次煎煮,直至水分减少到大约三升,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浓缩药液,提高药效;

“温服一升”则是指将煎煮好的药液分三次温服,每次服用一升。

“日三服”表示每天需要服用三次,即每次煎煮好的一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初服微烦”可能指的是患者在初次服用药液后,可能会感到轻微的烦躁或不适,这可能与药液的药性或患者的体质有关;

“复服汗出便愈”则意味着在连续服用几次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出汗的症状,随后病情便会逐渐好转乃至痊愈。出汗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驱邪外出的表现,通过出汗可以排出体内的病邪,从而恢复健康。

此外,中药方剂的使用应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