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0)伤寒阳微结辨析:头汗、微恶寒、手足冷

换源:

  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伤寒五六日”,指的是外感病邪已经侵袭人体五六日之久,此时病情可能已有一定发展。

“头汗出”,顾名思义,指的是仅头部有明显汗出,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则相对无汗或汗出不显著。在中医看来,这种现象往往与阳气郁结、邪气阻滞有关。阳气是人体内的温暖之气,它推动着气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当阳气在某个部位郁结时,就会导致该部位的津液代谢异常,从而表现出汗出的症状。而头部作为“诸阳之会”,阳气郁结于此,自然就容易出现头部汗出的现象。邪气阻滞,则进一步阻碍了阳气的正常运行,加剧了头部汗出的症状。

“微恶寒”,则表明患者仍然有轻微的恶寒感。恶寒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它通常意味着患者体表有邪气存在,这些邪气束缚了人体的阳气,使得阳气无法正常温煦体表,从而引发恶寒感。

“手足冷”是阳气不达四末的表现。在中医看来,人体的阳气是推动气血运行、维持体温的重要力量。当阳气郁结在内,无法顺畅地输送到四肢末端时,就会导致手足发冷。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情志不畅、寒邪侵袭等,都可能导致阳气郁结,进而影响其温煦四肢的功能。

“心下满”,即上腹部胀满不适,这通常与脾胃功能受阻、气机不畅有关。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当脾胃功能受损,或者气机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上腹部胀满、不适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口不欲食”则表明患者食欲不振,这往往与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密切相关。脾胃负责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当脾胃功能受损时,就会导致运化失常,进而影响食欲。患者可能会感到口中无味、不想吃东西,甚至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大便硬”这一症状,确实反映了肠道津液不足、大便干燥难解的情况。这通常与阳明腑实或阴虚肠燥有关。阳明腑实是指阳明经气过盛,导致肠道津液耗伤,大便干燥;而阴虚肠燥则是指体内阴液不足,肠道失去濡润,同样会出现大便干燥的症状。

同时,“脉细”这一脉象特征,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信息。脉象细弱,往往反映气血不足或阳气虚衰。在中医看来,脉象是气血在脉道中流动的反映,脉象细弱说明气血推动无力,或者阳气不足,无法充分鼓动血脉。

综合以上症状,原文所述为“阳微结”。这里的“阳微结”是一个中医术语,指的是阳气郁结而不甚严重的情况。既有表证,如微恶寒、头汗出,表明仍有外邪束缚,阳气郁结于表;又有里证,如心下满、大便硬,说明阳明腑气不通,肠道津液不足。

在治疗时,对于“阳微结”这一病症,需要兼顾表里。既要解表散邪,以解除外邪对阳气的束缚;又要调和里气,使阳明腑气得以通畅,肠道津液得以恢复。这样,阳气得以宣通,邪气得以外散,病症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具体来说,治疗时可以选用一些具有解表散邪、调和里气的中药方剂,如桂枝加大黄汤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原文: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在中医诊断学中,“脉沉,亦在里也”这句话,指的是脉象沉迟有力,往往反映了病邪已深入里层,病位在脏腑等内部组织。这里的“里”与“外”是相对的概念,外通常指的是肌表、经络等较浅层次的病变,而里则指的是脏腑、气血津液等深层次或内部的病变。

“汗出,为阳微”这句话,则表明患者虽然有汗出,但汗出不畅或汗出过多,反而反映了阳气虚弱或阳气被遏制的状况。在中医理论中,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正常情况下,汗液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通过毛孔排出体外,以调节体温和排泄废物。但如果阳气虚弱或阳气被遏制,就会导致汗液排泄异常,出现汗出过多、汗出不畅或自汗、盗汗等症状。

至于“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这句话,则进一步阐述了病邪深浅、表里位置的关系。如果病邪完全深入里层,形成纯阴结证,那么患者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的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等),而是表现为一系列里证(如腹痛、便秘、小便不利等)。但在这个案例中,患者虽然脉沉,反映出病邪已深入里层,但仍然有汗出等外证表现,说明病邪并未完全深入里层,而是处于半在里半在外的状态。

这种半在里半在外的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少阳病”或“半表半里证”。少阳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种病型,主要特点是病邪既不在表(太阳病),也不在里(阳明病或太阴病),而是处于表里之间,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多变。治疗时,需要采用和解少阳的方法,既要解表散邪,又要调和里气,使病邪得以外散或内消。

原文: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沉紧脉通常被视作里寒实证的象征,而少阴病则主要表现为心肾阳虚,其脉象多为沉微细弱。然而,这里的“沉紧”脉并不足以说明就是少阴病,因为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来综合判断。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不能仅凭脉象就断定是少阴病。在中医理论中,阴证往往表现为无汗或汗出不畅,因为阳气虚弱,无法蒸化津液成汗。但在此案例中,患者头部有汗出,这与阴证的表现不符,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不是纯粹的少阴病。

“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这句话是对前面分析的总结。头部汗出,说明阳气并未完全虚衰,还有一定的蒸化津液的能力,这与少阴病的阳气虚衰表现不符,因此我们可以排除少阴病的可能。

至于治疗方面,“可与小柴胡汤”,这是因为患者表现出的症状符合少阳病的特征,即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和解少阳、调和气血、疏利肝胆的功效,适用于少阳病的治疗。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这句话是说,如果服用小柴胡汤后,患者症状仍未完全缓解,那么通过排便(得屎)可能会进一步促进病情的好转。这是因为,在中医理论中,排便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从而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