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五六日”,指的是外感病邪侵袭人体已经五六日之久,此时病情可能已有一定发展。
“呕而发热者”,是少阳病(柴胡汤证)的典型表现之一。呕,是因为少阳病邪影响肝胆,导致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发热,则是因为少阳病邪郁于半表半里之间,正邪交争所致。
“柴胡汤证具”,意味着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可以明确判断为柴胡汤证,即少阳病。此时,应使用小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然而,“而以他药下之”,说明医生在治疗时,没有正确判断病情,而是错误地使用了攻下的药物。这种治疗方法是不恰当的,因为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攻下会损伤正气,使病情复杂化。
但幸运的是,“柴胡证仍在者”,即尽管使用了错误的治疗方法,但患者的柴胡汤证并未完全消失。这说明患者的正气尚足,病邪未深入里层。
因此,“复与柴胡汤”,即重新使用小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是符合病情的。此时,虽然之前已经使用了错误的治疗方法,但并不构成逆证(即病情恶化、难以挽回的情况)。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即使之前治疗不当,但只要病情尚未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就仍然有治疗的可能。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是治疗后的预期效果。蒸蒸而振,形容患者治疗后会出现一种全身微微颤抖、发热的感觉,这是正气恢复、病邪外散的表现;却发热汗出而解,则意味着随后患者会出现发热、汗出等症状,随着汗液的排出,病邪也随之而解,病情得以痊愈。
原文: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这句话描述的是结胸证的典型表现。结胸证是由于外邪侵袭,与体内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相结,阻滞气机,导致胸膈、心下等部位硬满疼痛的一种病证。其中,“心下满而硬痛”是结胸证的主要症状,表明病邪已经郁结于胸膈、心下,形成坚实的病块,且疼痛剧烈。此时,应使用大陷胸汤进行治疗,该方具有峻下逐水、破结通滞的功效,能够迅速消散病邪,恢复气机通畅。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句话描述的是痞证的典型表现及其治疗方法。痞证是由于外邪侵袭,或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心下而形成的一种病证。与结胸证不同,痞证主要表现为心下满闷不适,但并无硬痛之感。此时,若误用柴胡等解表药物,不仅不能缓解病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应使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该方具有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能够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消除心下痞满。
半夏泻心汤方
原文: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首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痞证,特别是因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心下痞满不适。
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些药材及其在半夏泻心汤中的作用:
1.半夏(半升,洗):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在半夏泻心汤中,半夏是君药,主要起到散结除痞、降逆止呕的作用。
2.黄芩(三两):黄芩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在此方中,黄芩与黄连相配,共奏清热燥湿之功,以消除痞证中的热邪。
3.干姜(三两):干姜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在半夏泻心汤中,干姜与黄芩、黄连相伍,形成寒热并用的格局,以调和脾胃寒热错杂的病理状态。
4.人参(三两):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在此方中,人参主要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以助脾胃功能恢复。
5.甘草(三两,炙):炙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在半夏泻心汤中,炙甘草除了本身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外,还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使整个方剂更加和谐。
6.黄连(一两):黄连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与黄芩相配,黄连在半夏泻心汤中主要起到清热燥湿的作用,以消除痞证中的湿热之邪。
7.大枣(十二枚,擘):大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在此方中,大枣主要起到益气养血、调和药性的作用。
半夏泻心汤通过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治法,调和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该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脾胃疾病属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
原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首先,“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这句话描述的是中药的煎煮过程。这里的“上七味”指的是前面所列出的七味药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将这些药材放入一斗(古代容量单位,约等于现在的十升)水中,用火煎煮,直到水量减少到六升,然后去掉药渣,留下药液。
接下来,“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句话描述的是药液的进一步浓缩和服用方法。将去渣后的药液再次煎煮,直到浓缩到三升。然后,将这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一升,并且要在一天内服用完。这种服用方法可以确保药效的持续发挥,同时避免一次性服用过多药液导致的不适。
至于“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这句话提到的是另一种方剂。大陷胸汤的煎服方法。如果需要使用大陷胸汤,那么应该按照前面提到的第二种煎服方法来进行。不过,由于这里没有给出大陷胸汤的具体方剂和第二种煎服方法的具体内容,所以我们无法进一步展开。
最后,“一方用半夏一升”,这句话提到的是方剂的一种变通用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增加半夏的用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变通用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来决定,不能随意更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