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少阳并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证候描述,它指的是太阳经与少阳经的病邪同时侵袭人体,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太阳经主表,少阳经主半表半里,两者并病时,病情往往较为缠绵难愈。
当太阳、少阳并病而误用下法(即不当地使用攻下药物或方法),就容易形成结胸证。结胸证是中医中的一种危急重症,主要表现为胸膈部硬满疼痛,甚至连及腹部,按之疼痛加剧,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这是因为误下后,邪气内陷,与体内的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相结合,阻塞了胸膈部的气机所致。
“心下硬”即指胸膈部或上腹部硬满不适,这是结胸证的主要表现之一。“下利不止”则表明肠道功能失调,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这可能是由于邪气内陷,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下泄。“水浆不下”则进一步说明了病情的严重性,患者连水都无法正常饮用,这往往与气机严重阻滞,食道或胃脘部功能极度失调有关。“其人心烦”则是由于邪气内扰心神,导致患者心神不宁,烦躁不安。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的治疗原则往往是攻逐水饮、散结通络、调和气机为主。具体方剂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决定。同时,由于结胸证病情危急,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以上是对“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这一中医证候的简要解析。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深奥复杂,非专业人士请勿自行诊断或治疗,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
原文: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而紧”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描述。脉浮,指的是脉象轻按即得,如浮在水面之物,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外。脉紧,则是指脉象紧张有力,如弹丸之转索,往往提示寒邪侵袭,气血凝滞。因此,“脉浮而紧”通常意味着外感寒邪,病邪初在表。
然而,“而复下之”则是一个治疗上的失误。在中医理论中,对于外感寒邪初在表的病证,应当采用解表散寒的治疗方法,使病邪从表而解。但如果误用了攻下的方法(即不当地使用泻下药),就会导致病邪内陷,从表入里。
“紧反入里,则作痞”就是这一误治后的结果。原本在表的寒邪被攻下药物引入体内,与体内的气机相结,形成了痞证。痞证是中医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满闷不适,按之不痛或按之柔软,但患者自觉有堵塞感或压迫感。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则进一步描述了痞证的特点。按之自濡,说明上腹部并没有实质性的肿块或硬结,而是气机阻滞所形成的无形之痞。但气痞耳,则强调了这是由气机不畅所引起的病证。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的治疗原则通常是调和气机、散结消痞。具体方剂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决定。常用的方剂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都具有调和气机、散结消痞的功效。
总之,“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这一描述,揭示了中医理论中病因、病机、病证以及治疗原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医爱好者或从业者来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医的精髓和实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