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这一论述,为我们揭示了治疗外感病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在外感病邪尚未完全解除之前,不可轻易使用攻下或峻烈的药物,以免引邪入里或加重病情。而当表邪已解,里证突显时,方可针对里证进行治疗。
“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这一系列症状描述了一个复杂的病证。其中,“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可能仍残留有太阳中风(即外感风邪)的余邪,但“汗出不恶寒”则表明表邪已解,因为正常情况下,外感风寒时人会恶寒,而汗出不恶寒说明体表的风寒邪气已去。
接下来的症状,“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则明显指向了里证。心下痞硬满,指的是上腹部胀满不适,按之不痛但觉硬满;引胁下痛,说明疼痛还牵涉到胁肋部;干呕、短气,则是气机不畅、胃气上逆的表现。这些症状共同提示了一个里实证的存在,可能是水饮、痰浊等有形之邪阻滞于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里提到了“十枣汤主之”,但在实际应用中需十分谨慎。十枣汤是中医中极为峻烈的逐水剂,主要用于治疗悬饮、水肿等水饮壅盛之证。在此处提及,是为了强调对于里实证(尤其是水饮证)的峻下治疗原则,但具体是否使用以及如何使用,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决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同一个方剂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相同症状的患者。因此,在遇到类似症状时,切不可自行购药服用,而应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辨证治疗。
十枣汤方
原文:芫花(熬)甘遂大戟
芫花、甘遂、大戟,这三味中药在中医领域中各有其独特的功效与应用,但同时也因其峻烈之性而需谨慎使用。下面我将分别对这三味药进行介绍。
芫花
芫花,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其性味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芫花具有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以及疥癣秃疮等症状。然而,由于芫花具有较强的毒性,内服需谨慎,且孕妇及体虚者禁用。
甘遂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其性味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甘遂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二便不利以及风痰癫痫等症状。甘遂同样具有较强的毒性,内服需谨慎,且孕妇禁用。此外,甘遂与甘草相恶,不宜同用。
大戟
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其性味苦,寒;有毒。归肺、脾、肾经。大戟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瘰疬痰核以及痈肿疮毒等症状。大戟同样具有较强的毒性,内服需谨慎,且孕妇禁用。此外,大戟反甘草,不宜同用。
综合应用与注意事项
在中医临床中,芫花、甘遂、大戟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其泻水逐饮的功效。然而,由于这三味药均具有较强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并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味药均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同时,孕妇、体虚者以及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这些药物。
原文: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这段描述出自中医古籍,具体是一种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服用方法。下面我将以科普的口吻,结合中医知识,对这段描述进行解读。
中药汤剂的制备
等分与捣散:等分,意味着这三种药物在使用时是按照相同的重量比例进行配伍的。各别捣为散,则是将每种药物分别捣碎成粉末状,以便于后续与水煎煮和服用。
煎煮与服用:以水一升半(约等于现代的1.5升水),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大枣在中医中常用于调和药性、健脾益气。取八合(古代容量单位,约等于现代的0.8升),去滓(即去掉煮烂的大枣渣滓),内药末(将之前捣碎的药物粉末加入煮好的大枣水中)。
服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1.服用剂量:强人服一钱匕(古代量药工具,约等于现代的一小勺),羸人服半钱(即体质虚弱的人减半服用)。这里的“强人”和“羸人”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来区分服用剂量的。
2.服用时间:温服之,平旦服(即早晨空腹时服用)。这是因为早晨是人体阳气初生之时,服用泻下药有助于顺应人体阳气升发的趋势,促进排便。
3.加减服用: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这意味着如果初次服用后排便不畅或病情未缓解,可以在第二天再次服用,并适当增加剂量。但需注意,这里的“加半钱”是在原剂量的基础上增加的,而不是在首次服用的基础上翻倍。
4.后续调养: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即排便通畅后,应以糜粥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进行调养,以促进身体恢复。
总结
这段描述详细记录了三种中药材的制备、煎煮与服用方法,以及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进行剂量调整的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这种精细的用药方法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中药时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服用剂量和时间等因素,以确保安全有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