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4)大黄黄连泻心汤

换源:

  原文: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这段描述涉及了太阳病误治后的复杂病情变化,以及预后判断。下面我将逐一解析这段描述,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科普。

太阳病误治过程

1.太阳病,医发汗: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正常情况下,发汗是治疗太阳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但这里的“医发汗”可能指的是发汗不当或过量,导致病情发生变化。

2.遂发热、恶寒:发汗后,患者仍然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这可能是因为发汗不彻底,风寒邪气未完全散去,或者发汗过度,伤了人体的正气,使得邪气得以内陷。

3.因复下之,心下痞:在发汗不当的基础上,医生又采用了攻下的方法(即使用泻下药),这进一步损伤了人体的正气,导致邪气内陷,形成了心下痞的症状。心下痞是指上腹部胀满不适,按之不痛但觉有物阻塞的症状,是邪气内陷、气机不畅的表现。

病情发展与预后判断

1.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由于发汗和攻下的不当治疗,导致人体的表里(即体表和体内)都出现了虚弱,阴阳气血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是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

2.无阳则阴独:在这里,“阳”指的是人体的阳气,即生命活动的动力;“阴”则指的是人体的阴液,即滋养生命的物质基础。当阳气严重损伤时,阴液就会失去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形成“阴独”的局面,即阴液孤立无援,无法正常发挥滋养作用。

3.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此处“肤”字可能缺失具体描述,如“肤皱”或“肤冷”等,但不影响整体理解):在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又采用了烧针的治疗方法(即用火烧针后刺入穴位以治疗疾病)。这种方法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导致胸烦(即胸部烦闷不适)、面色青黄(即面色晦暗无华,提示气血不足、瘀血内停)等症状的出现。如果肤部出现皱缩或冷凉等异常表现,则进一步说明病情危重。

4.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然而,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如果患者面色虽然微黄但仍有光泽,手足温暖有力,则说明患者的正气尚未完全耗竭,仍有恢复的可能。这是因为面色微黄提示脾胃之气尚存,手足温暖则说明阳气未绝。因此,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病情相对容易治愈。

总结

这段描述生动地展示了太阳病误治后的复杂病情变化以及预后判断的过程。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对于误治或病情危重的患者,更需要谨慎对待,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这句话描述了一种特定的中医证候及其治疗方法。下面我将从证候解析、方剂组成、方义阐述三个方面进行科普解答。

证候解析

1.心下痞:心下,指的是胃脘部;痞,是满闷不适的意思。因此,心下痞指的是胃脘部满闷不适的症状,按之不痛,但觉有物阻塞。这通常是由于无形邪热壅滞于中焦,气机不畅所致。

2.按之濡:濡,是柔软的意思。按之濡说明心下痞的症状并非由实质性肿块引起,而是由无形之邪(如热邪、气滞等)所致。

3.其脉关上浮:脉关,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中的关脉,主要反映脾胃的病变。关上浮,说明热邪壅滞于中焦,正气抗邪于外,脉象表现为关部浮大有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浮”并非完全等同于外感风寒的浮脉,而是热邪内盛,逼迫气血外浮的表现。

方剂组成

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两味药组成。其中,大黄苦寒,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黄连苦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两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消痞散结之功。

方义阐述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的是无形邪热壅滞中焦所致的心下痞证。由于热邪无形,故按之不痛而濡;热邪壅滞,气机不畅,故见心下痞满;热邪逼迫气血外浮,故脉关上浮。方中大黄、黄连苦寒清热,直折火势,使热邪得泄,气机得畅,则心下痞满自除。

需要注意的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在煎服方法上有其特殊性。原方要求以麻沸汤(即滚沸的热水)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这是因为热邪无形,不宜用煎煮的方法使其留恋不去;而麻沸汤渍之,则能使药力迅速渗透,直达病所。

综上所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这句话描述了一种特定的中医证候及其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遇到类似证候时,可酌情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进行治疗。但需注意方剂的煎服方法及药物剂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原文: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在中医领域,大黄与黄连是两种极为常用的中药材,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性和功效,且在许多方剂中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下面,我将从药材的基本介绍、药性特点、功效应用以及配伍禁忌等方面,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这一组合进行科普解答。

一、药材基本介绍

1.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

2.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其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二、药性特点

大黄:以其强大的泻下作用著称,能迅速排出体内积滞,同时兼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对于实热便秘、热毒疮疡等证有良好疗效。

黄连:以其苦寒之性,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心火、胃火,对于湿热泻痢、心烦不寐、胃火牙痛等证有显著疗效。

三、功效应用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的组合,通常用于治疗实热便秘伴有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明显的病证。大黄泻下攻积,使热邪从大便而出;黄连清心火,除烦止渴,两者相伍,既能清热泻火,又能通腑泄热,共奏清热泻火、通腑泄热之功。

此外,该组合还可用于治疗热毒疮疡、湿热黄疸等病证,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利湿的作用,促进病情好转。

四、配伍禁忌

大黄与黄连均属苦寒之品,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者慎用。

大黄具有强大的泻下作用,孕妇及月经期妇女禁用,以免导致流产或月经量过多。

两者均不宜与含有鞣质的中药(如石榴皮、五倍子等)同用,以免产生沉淀,影响药效。

综上所述,大黄二两、黄连一两这一组合,在中医临床中具有清热泻火、通腑泄热的功效,适用于实热便秘、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病证。但需注意其药性苦寒,易伤脾胃,故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和禁忌症,以确保安全有效。

原文: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上二味”指的是方剂中的两味药材。而“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麻沸汤可以理解为一种温度较高的热水,这里特指用于浸泡药材的热水,量约为二升(古代容量单位,与现代单位有所不同)。渍,即浸泡的意思,目的是让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溶解在热水中。

“须臾绞去滓”中的须臾表示时间短暂,这里指的是浸泡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将药材渣与药液分离。绞,是一种通过挤压或搅拌来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在这里就是去掉药材渣,留下浸泡液。

“分温再服”则是指将得到的药液分两次,在温度适宜时服用。这里的“温”强调了药液的温度要适中,既不太热也不太凉,以便于服用并确保药效。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将两味药材用高温热水浸泡,短暂时间后分离出药液,并将药液分两次在适宜温度下服用的中药煎服方法。这种方法在古代中医中较为常见,旨在充分利用药材的有效成分,同时确保服用时的舒适度和药效的发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