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5)附子泻心汤

换源: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是指上腹部(心下部)感觉胀满不适,有堵塞感,这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症状,多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所致。

“而复恶寒、汗出者”则描述了患者同时伴有畏寒和出汗的症状。恶寒表明患者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抵御外寒;汗出则可能是由于热邪内蕴,迫使津液外泄,或者是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汗液。

针对这种复杂的病情,仲景先师提出了“附子泻心汤”这一方剂进行治疗。附子泻心汤由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四味药组成。其中,附子大辛大热,能温阳散寒,振奋阳气;大黄苦寒,能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黄连、黄芩则能清热燥湿,解毒泻火。四药合用,既能温阳散寒,又能清热泻火,对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心下痞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同一种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因此在使用附子泻心汤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分析,确保方证相符,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附子有毒,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和煎煮方法,以确保用药安全。

附子泻心汤方

原文: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1.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在方剂中,大黄通常作为主药,起到清热泻火、通便导滞的作用。

2.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黄连能够清中焦湿热,对于热毒炽盛、湿热内蕴的病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黄芩: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安胎的功效。黄芩同样能够清中焦湿热,与黄连相伍,能够增强清热燥湿的效果。

4.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辛热,能够温阳散寒,对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病症有显著疗效。但附子有毒,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和煎煮方法。

药材配比: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这个配比体现了中医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原则,大黄作为君药,黄连、黄芩作为臣药,共同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附子作为使药,能够温阳散寒,调和药性。

原文: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1.上四味:指的是方剂中的四种药材。这里的“四味”分别是大黄、黄连、黄芩和附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提到了四味药,但煎制方法中对其中三味药进行了特殊处理,附子则是单独煎煮取汁。

2.切三味:指的是将大黄、黄连、黄芩这三种药材切碎。切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释放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便于煎出。

3.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麻沸汤”指的是刚烧开的沸水。这里用二升的沸水浸泡切碎的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渍,即浸泡,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质地较轻、易于煎出的药材,或者为了保留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

4.须臾绞去滓:浸泡一段时间后(须臾,即片刻),将药材渣绞去,留下药液。这个过程类似于泡茶,目的是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同时去除药材渣。

5.内附子汁:将之前单独煎煮取出的附子汁加入到上述药液中。附子由于有毒性,且药性峻猛,因此需要单独煎煮以减毒,并在最后加入,以调和药性。

6.分温再服:将混合后的药液分两次温服。分服可以更好地控制药量,避免一次性服用过多导致不良反应;温服则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减少胃肠道刺激。

这种煎制方法体现了中医对方剂中不同药材性质的精准把握和灵活运用,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