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病情的发展过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原本应该用攻下法(如大黄等泻下药)治疗的病症,但由于治疗不当或病情复杂,导致上腹部出现胀满不适的症状,中医称之为“心下痞”。
2.与泻心汤,痞不解:面对心下痞的症状,医生尝试使用了泻心汤进行治疗。泻心汤通常用于清热泻火、消痞散结,但在这个案例中,痞症并未缓解。
3.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患者随后出现了口渴、口干舌燥、烦躁不安以及小便不畅的症状。这些症状提示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水液代谢障碍,或是津液耗伤,或是水湿内停。
4.五苓散主之:针对患者出现的上述症状,中医推荐使用五苓散进行治疗。五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能够改善水液代谢障碍,缓解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状。
5.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这句话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在一段时间后自然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治疗,而是强调在特定情况下,人体的自愈能力可能发挥作用。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且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同一种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因此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面对心下痞等症状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病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服药,注意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养,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伤寒病愈后,患者出现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这些症状所对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1.伤寒汗出解之后:指的是患者之前患有伤寒病,经过治疗后,通过发汗的方式使病邪得以解除,病情看似好转。
2.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但病愈后,患者出现了胃脘部不适,上腹部(心下)感觉胀满、坚硬不适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于脾胃功能受损,气机不畅所致。
3.干噫食臭:患者还会频繁打嗝,并带有食物的气味。这是胃气上逆,食物不消化的表现。
4.胁下有水气:胁下(即肋骨下方)感觉有水气积聚,这可能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所致。
5.腹中雷鸣下利:患者腹部还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雷鸣),并伴有腹泻(下利)的症状。这是肠道蠕动增强,水湿下注的表现。
针对这一系列症状,中医推荐使用生姜泻心汤进行治疗。
生姜泻心汤由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等药材组成。其中,生姜能温胃散寒、止呕降逆;甘草、人参能益气健脾;干姜能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能清热燥湿;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大枣能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利水渗湿之功。
生姜泻心汤方
原文: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1.生姜四两(切):生姜具有温中散寒、止呕降逆的功效。切片的生姜能更好地释放其有效成分。
2.甘草三两(炙):甘草在这里作为调和药性的重要角色,同时炙甘草还能增强药物的温补作用。
3.人参三两:人参是中医中的名贵药材,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4.干姜一两:干姜与生姜相比,其温中散寒的作用更强,常用于脾胃虚寒的病症。
5.黄芩三两:黄芩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安胎的功效。在方剂中,它通常用于清热燥湿。
6.半夏半升(洗):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洗半夏是为了去除其表面的杂质和毒性成分。
7.黄连一两:黄连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良药,尤其擅长清中焦湿热。
8.大枣十二枚(擘):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擘开的大枣能更好地释放其甜味和营养成分。
这个方剂的药物组成显示,它可能是一个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热内蕴的方剂。其中,生姜、干姜、甘草、人参温中散寒、补益脾胃;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半夏化痰止呕;大枣补中益气。这些药物相互协作,共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原文: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上八味”指的是方剂中的八种药材,这些药材通常会被精确称量并准备好。
-“以水一斗”指的是使用大约十升的水来浸泡和煎煮这些药材。这里的“斗”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
“煮取六升”意味着在煎煮过程中,水分会减少,最终得到大约六升的药液。
“去滓”是将煎煮后的药材渣滓去除,只保留药液。
“再煎取三升”是将药液进一步浓缩,最终得到大约三升的药液,以便服用。
“温服一升,日三服”则是指将药液分成三份,每次服用一份(约一升),每天服用三次,且药液应温热后服用。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意味着附子泻心汤是在某个基础方剂上加入了附子而成的。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表明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可能是同一方剂的不同变异或别名,它们之间可能存在药材或剂量的微调。
“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则揭示了生姜泻心汤与另一个方剂(理中人参黄芩汤)的关系。生姜泻心汤是在理中人参黄芩汤的基础上,去除了桂枝和白术,加入了黄连而成的。这种变化可能旨在调整方剂的功效,以适应不同的病症。同时,“并泻肝法”可能意味着这个方剂还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方剂的使用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的病症可能需要不同的方剂和剂量。因此,在使用这些方剂之前,必须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辨证分析,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