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8)赤石脂禹余粮汤

换源:

  原文: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原文指出在服用泻心汤后,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因再次误用下法(即使用泻药)导致下利(腹泻)更加严重。此时,医者尝试使用理中汤来治疗,但病情反而加剧。这是因为理中汤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的病症,而这里的下利是由于下焦病变所引起,所以理中汤并不对症。

接下来,原文提出了正确的治疗方法,使用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具有涩肠止泻、收敛固脱的功效,适用于下焦病变所引起的腹泻。这是因为赤石脂和禹余粮两味药都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下利不止的症状。

如果服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后,腹泻仍然不止,那么就需要考虑采用利小便的方法来治疗。在中医理论中,利小便有助于分消水湿,减轻肠道负担,从而有助于止泻。这一治疗思路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和“治病求本”的原则。

综上所述,对于伤寒服汤药后出现的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等症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在误治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下,更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避免再次误治。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要严格遵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原文: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两味中药材。赤石脂和太一禹余粮,它们在中医临床中有着特定的应用。下面,我将从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用法用量等方面,为大家进行科普。

赤石脂,作为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其药性独特且应用广泛。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赤石脂的药性进行详细解析。

一、基本药性

赤石脂,中药名,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四水硅酸铝[Al4(Si4O10)(OH)8·4H2O]。其味甘、酸、涩,性温,归大肠、胃经。这些基本药性决定了赤石脂在中医临床中的独特作用。

二、主要功效

1.涩肠止泻:赤石脂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能够涩肠止泻,常用于治疗久泻、久痢等病症。对于肠胃虚弱引起的腹泻及出血症状,赤石脂有显著疗效。

2.止血:赤石脂还具有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崩漏带下、大便出血等症状。其止血作用稳定且持久,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止血药物之一。

3.生肌敛疮:赤石脂外用时,能够生肌敛疮,促进疮口愈合。常用于治疗疮疡久溃不敛、阴部湿疮等皮肤疾病。

三、用法用量

赤石脂的用法多样,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时,一般用量为9\~12克,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外用时,适量研末敷患处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赤石脂不宜与肉桂同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四、注意事项

虽然赤石脂药性温和且疗效显著,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辨证施治:赤石脂适用于虚寒性病症,对于热性病症则不宜使用。因此,在使用前需仔细辨证施治,以免误用。

2.避免长期大量使用:长期使用赤石脂可能导致便秘、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孕妇慎用:赤石脂对孕妇的安全性尚未明确,因此孕妇在使用前需咨询专业医生意见。

禹余粮,这味中药材,其药性独特且应用广泛,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一、药性概述

禹余粮,中药名,又名禹粮石,为褐铁矿矿石的一种。其性微寒,味甘涩,归脾、胃、大肠经。在中医理论中,禹余粮因其独特的药性而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二、主要功效

1.涩肠止泻:禹余粮含有丰富的硅酸盐类物质,这些物质能增加肠道黏膜的厚度和韧性,从而起到涩肠止泻的作用。对于久泻久痢的患者,禹余粮常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2.收敛止血:禹余粮中的硅酸盐类成分还能促进血液凝固,减少出血量。因此,它常被用于治疗咯血、衄血、便血及崩漏等出血症状。

3.治疗脱肛:禹余粮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有利于减轻直肠下垂的症状。对于脱肛患者,禹余粮可煎汤坐浴,以辅助治疗。

4.清热化痰:禹余粮还能清热化痰、消散积聚,可用于治疗肺痈等肺部疾病。

三、用法用量

禹余粮的用法多样,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时,一般用量为9\~15克,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外用时,适量研末敷患处即可。禹余粮全年可采挖,采挖后需除去杂石,并置干燥处保存。

四、使用禁忌

1.脾胃虚寒者慎用:禹余粮性寒,因此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2.孕妇慎用:禹余粮的药性可能对孕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应慎用此药。

3.避免长期过量使用:长期或过量使用禹余粮可能导致便秘等问题,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禹余粮作为一味中药材,其药性独特且应用广泛。在中医临床中,禹余粮常用于治疗久泻久痢、出血症状、脱肛及肺痈等疾病。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其使用禁忌和用法用量,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在用法用量方面,赤石脂和禹余粮通常需要打碎后煎服。根据《伤寒论》等经典中医文献的记载,两药常配伍使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于治疗下焦病变所引起的腹泻等症状。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由专业中医医师进行处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赤石脂和禹余粮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并非所有人都适用。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过敏体质者等人群,在使用前需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

原文: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上二味”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两味中药。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是煎煮的具体步骤。这里的水量“六升”和最终取得的药液量“二升”是中药煎煮中常用的比例。通常,中药的煎煮需要先将药材浸泡在适量的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再保持一定的火候继续煎煮,直到取得所需的药液量。在这个过程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被逐渐溶解到水中,形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液。

“去滓”是指将煎煮后的药液中的药渣去除。在中药煎煮完成后,通常需要将药液通过纱布或滤网等过滤工具进行过滤,以去除药液中的药渣和杂质,确保药液的纯净度和口感。

最后,“分温三服”是指将过滤后的药液分成三份,分别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温服。这一步骤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从而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温服也有助于减少药液对胃肠道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