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吐下后,发汗”是这一病症的起始病因。伤寒病本应由表及里,逐步治疗,但若误用吐法、下法及发汗法,则会严重损伤人体的正气,导致病情复杂化。
“虚烦,脉甚微”是误治后的典型表现。虚烦指的是患者内心烦躁不安,但并无实热之证;脉甚微则表明患者的正气已大伤,脉象细弱无力,这是病情危重的征兆。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症状。心下痞硬指的是上腹部胀满不适,有硬结感;胁下痛则表明肝气受损,疏泄失常;气上冲咽喉是气机逆乱的表现;眩冒则指头晕目眩,甚至有可能出现晕厥;经脉动惕则是指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抽搐或颤动等症状。
最后,“久而成痿”是这一病症的预后。由于正气大伤,经络气血运行受阻,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患者有可能出现肌肉萎缩、肢体无力等痿证表现。
针对这一病症,中医临床中通常采用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治法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病情复杂且危重,治疗难度较大,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和调理。
此外,这一病症也提醒我们,在中医临床中必须严格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避免误治导致病情加重。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复杂症状,需要全面分析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在中医理论中,伤寒病是一种外感病,其治疗需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变化采取相应的治法。下面,我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解读。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是伤寒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方法。发汗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人体出汗,以驱邪外出;吐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刺激手段使病邪从口而出;下法则是通过药物使病邪从肠道排出。这些方法都是根据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变化而采取的相应治法。
然而,如果这些方法使用不当或过度,就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化。在“解后”,即病情看似缓解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症状。心下痞硬指的是上腹部胀满不适,有硬结感;噫气则是指频繁打嗝或嗳气,无法缓解。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脾胃功能受损,气机升降失常所致。
针对这一症状,《伤寒论》中提出了使用“旋复代赭汤”进行治疗。旋复代赭汤由旋复花、代赭石、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其中,旋复花和代赭石能够降逆止呕,和胃降气;人参、甘草能够益气健脾,调和药性;半夏、生姜能够化痰止呕,和胃止逆;大枣则能够调和脾胃,增强药效。这些药物共同作用,能够调和脾胃功能,恢复气机升降的正常秩序,从而缓解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旋复代赭汤在治疗伤寒病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症状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但具体使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旋复代赭汤方
原文: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药物的功效:
旋复花:这味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下面,我将从旋复花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药性
旋复花,性微温,味苦、辛、咸。它主要归肺、胃、脾、大肠经。这种温和而全面的药性,使得旋复花在治疗多种病症时能够发挥独特的疗效。
二、主要功效
1.降气化痰:旋复花能够肃降肺气,帮助治疗风寒咳嗽、痰饮蓄结等症状。它对于寒痰胸闷、气喘、痰饮内湿等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2.止咳平喘:旋复花含有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镇咳平喘的作用。它能帮助缓解咳嗽症状,对于风寒咳嗽和痰热咳喘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止呕降逆:旋复花入脾、胃经,能够降胃气、止呕逆。对于因脾胃虚弱或寒湿引起的恶心、呕吐、胸闷气短等症状,旋复花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4.利尿消肿:旋复花味咸,可通肾经、肠经,具有疏通经络、消气利水等功效。对于小便不畅、水肿等相关症状,旋复花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5.开胃消积:旋复花能刺激胃部黏膜系统,促使胃酸分泌量增加,帮助肠胃蠕动,起到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对于积食者,服用旋复花能起到开胃助消化的效果。
三、用法用量
旋复花的用法多样,既可内服也可外用(但通常以内服为主)。内服时,一般用量为3\~9克,需包煎以避免其绒毛刺激咽喉。在具体应用中,旋复花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四、注意事项
1.过敏者禁用:对旋复花过敏的患者禁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2.孕妇慎用:旋复花的药性可能对孕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应慎用此药。
3.避免长期大量使用:长期或过量使用旋复花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它还可能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导致肝肾损伤。
4.煎煮注意:在煎煮旋复花时,需确保其绒毛不会浮在水面上,以免刺激咽喉部位黏膜引起反射性咳嗽。
代赭石,这味在中医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矿物类中药,其药性独特且应用广泛。下面,我将从代赭石的基本药性、主要功效、用法用量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本药性
代赭石,性微寒,味苦、甘,归肝、胃、心经(也有说法认为其归肝、心、肺、胃经)。这种药性使得代赭石在治疗多种病症时能够发挥独特的疗效。
二、主要功效
1.平肝潜阳:代赭石苦寒沉降,入肝心经,长于镇潜肝阳,又可清肝火。对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等症状,代赭石有着显著的平肝潜阳作用。
2.重镇降逆:代赭石质重性降,善降上逆之气。无论是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呃逆、噫气不止等症状,还是肺气上逆所致的哮喘有声、卧睡不得等症状,代赭石都能通过其重镇降逆的功效进行治疗。
3.凉血止血:代赭石性寒能清热,味涩能收敛,因此具有凉血止血的双重作用。它可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尿血等各种出血证。
三、用法用量
代赭石通常煎服,用量在10\~30克之间,且宜打碎先煎。在入丸、散时,每次用量为1\~3克。外用时,适量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代赭石降逆、平肝时宜生用,止血时则宜煅用。
四、使用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代赭石的药性可能对孕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应慎用此药。
2.虚寒证患者不宜使用:由于代赭石性微寒,虚寒证患者使用可能会加重病情。
3.不宜长期服用:代赭石含有微量砷等有害物质,因此不宜长期服用。如需长期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身体状况。
4.配伍禁忌:在使用代赭石时,应注意避免与某些药物配伍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具体配伍禁忌可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是中药中的“百草之王”。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常用于感冒风寒、胃寒呕吐等症状。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中药方剂中的常用药物。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常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等症状。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是中药方剂中常用的辅助药物。
从这些药物的功效来看,这个方剂可能具有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补气养血的功效。它可能用于治疗因胃气上逆、肺气不降所导致的呕吐、咳喘等症状,同时兼顾补气养血,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原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七味”指的是前面所列出的七味中药,这些药材共同组成了一个方剂,用于治疗特定的病症。
接下来,“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是煎煮的第一步。这里所说的“水一斗”是古代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相当于十升左右的水量。将药材放入水中,用武火(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小火)慢煎,直到药液浓缩至六升左右。这一步的目的是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到水中,形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液。
“去滓”是指将煎煮后的药液中的药渣去除。药渣是药材煎煮后剩余的固体部分,其中已经包含了大部分的药材纤维和无效成分。通过过滤或倾倒等方式将药渣去除,可以确保药液的纯净度和口感。
“再煎取三升”是煎煮的第二步。将去滓后的药液再次加热煎煮,直到浓缩至三升左右。这一步的目的是进一步浓缩药液,提高药物的浓度和疗效。同时,通过再次煎煮还可以使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更加稳定,有利于患者的吸收和利用。
最后,“温服一升,日三服”是服用的具体方法。将煎煮好的药液分成三份,每次服用一份(约一升),每日服用三次。温服是指将药液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后服用,可以避免药液过冷刺激胃肠道,同时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日三服则是指将一天的药量分成三次服用,可以保持药物在体内的持续作用时间,提高疗效。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