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下法是一种通过泻下以排除体内病邪的治疗方法,但使用不当或过度则可能导致正气受损,病情复杂化。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使用下法治疗之后,如果患者仍然有表证(即外感病邪尚未解除),此时不宜再使用桂枝汤。桂枝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然而,在下法之后,患者的正气已经受损,此时再使用桂枝汤可能会进一步耗伤正气,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这句话描述的是下法后误治的一种情况及其处理方法。汗出而喘,无大热,这些症状表明患者体内有热邪壅肺,肺气不宣。此时,虽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高热表现,但热邪已经内陷,影响了肺的正常功能。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是一个清热宣肺、平喘止咳的方剂,适用于这种情况的治疗。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四味药组成。其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药性并缓急止咳,石膏清热泻火。这四味药共同作用,能够清热宣肺、平喘止咳,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临床中对于方剂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合适的方剂和剂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
原文: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通常简称为麻杏石甘汤)的药物组成及剂量,这是出自《伤寒论》的一个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下面我将从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为大家进行科普。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剂的药物组成:
麻黄四两: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在这里,它主要用于发散肺经的风寒之邪,并宣肺平喘。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杏仁味苦,性微温,归肺、大肠经。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去皮尖是为了减少杏仁的毒性,同时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在这里,杏仁主要用于协助麻黄宣肺平喘。
甘草二两(炙):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炙甘草则更侧重于补脾益气和调和药性。在这里,甘草主要用于调和药性,减缓麻黄、杏仁的峻烈之性,同时也有一定的祛痰止咳作用。
石膏半斤(碎,绵裹):石膏味辛、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碎后绵裹是为了使其更好地煎煮出有效成分。在这里,石膏主要用于清肺胃之热,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关键药物。
接下来,我们谈谈这个方剂的功效主治:
麻杏石甘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等。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麻杏石甘汤虽然是一个经典方剂,但并非所有人都适用。对于体质虚弱、脾胃虚寒、孕妇等人群,需要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原文: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
“上四味”指的是方剂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这四味药材。这四味药材共同配伍,能够发挥清热宣肺、平喘止咳的功效。
接下来,“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是煎煮的第一步。这里所说的“水七升”是古代中医的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相当于七碗水左右。先煮麻黄是为了让麻黄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到水中,同时麻黄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先煮可以使其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煮到水量减少二升(即大约两碗水)时,要去掉水面上的白沫,这是麻黄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不良物质,需要去除以保证药液的纯净。
然后,“内诸药,煮取三升”是煎煮的第二步。将杏仁、甘草、石膏这三味药材加入已经煮过麻黄的药液中,继续煎煮直到水量减少到三升(即大约三碗水)。这一步的目的是让所有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到药液中,形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液。
最后,“去滓,温服一升”是煎煮完成后的服用方法。将煎煮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渣,然后分成三份,每次服用一份(即一升或一碗),并且需要温服。温服可以避免药液过冷刺激胃肠道,同时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煎煮方法因药材种类、方剂组成、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并遵循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