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大胜后,
大汉明面还是大汉景帝一统天下,
但实际上已经是三足鼎立的状态,
除了大汉景帝和一堆老臣,
首当其冲的是太子党,
太子最近虽然在大汉景帝面前有些失宠,
但毕竟是太子,
党羽丰满,
特别是其他皇叔、皇子也依附于他。
第三股势力便是成功收复河套的胶东王刘彻,
如今已经在长安立府,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大汉景帝现在有意扶持刘彻,
一方面是为了敲打太子,
另一方面是若太子真无本事,
那就直接废掉刘荣,
立刘彻为太子。
苏仪记得很清楚,
历史的走向也是这样的,
不过,
废太子事件还有一个巨大的导火索,
那就是刘荣的母亲。
而情报网,
对后续事件的发展,
至关重要。
其三,情报网络侧重内部扩张,
对拓边战争所需的外部情报几乎空白,
未来恐让汉军在边疆事务中吃亏。
“先凑合着用吧。”
苏仪暗自叹息。
离开醉仙楼,
苏仪决定前往王府,
为那位名叫公主讲笑话。
思绪间,
已至王府。
守门侍卫对这位常客已熟稔,
那日苏仪轻松摔翻号称“快刀”的侍卫,
早让众侍卫心生较量之意,
却始终未能如愿。
轻车熟路来到小院,
见妍儿正扶着公主往外走。
“苏大哥来了!”
妍儿眼尖,
率先招呼。
苏仪先向公主行礼,
又问妍儿,“你们要去哪儿?”
妍儿撅嘴说,“就不告诉你!”
见苏仪只是微笑不语,
她悻悻补充,
“娘娘要带小姐去三茅宫祈福,听说东方道长云游回来了。”
“东方道长?”
苏仪挑眉,
脑海中闪过“东方朔”之名,
莫非是那位传说中的神棍?
正说着,
卫子夫已缓步走来,
“苏仪也在?正好陪我们同去三茅宫。”
面对不容拒绝的口吻,
苏仪只得应下。
……
一辆朴素庄重的马车向城外行驶,
前后各有二十名骑兵执枪护卫,
马车两侧亦有骑兵随行。
左侧骑兵不断看向马车,
又严肃审视前方,
更多时候则欣赏着外面的景致。
阳光透过道旁杨树的缝隙,
碎金般洒在马车与骑兵身上,
光影斑驳。
“大姐,这已是第三个笑话了,
再讲可要黔驴技穷了。”
苏仪无奈透过掀开的车帘看向车内三人。
卫子夫眼底闪过狡黠,
公主睁着漆黑眼眸盯着他,
蜡黄小脸略显专注,
妍儿则还沉浸在前一个笑话的余韵中。
“今日便到此为止,
改日你多来府中,
让人将这些笑话辑录成册。”
卫子夫看了眼窗外,
“快到三茅宫了。”
苏仪听到这话险些扶额,
原来并非体谅,
只是行程将尽。
三茅宫距长安不远,
道路平坦开阔。
苏仪暗自揣测,
若此处偏远或路况不佳,
怕是少有人来,
那东方道长的“生意”也会冷清许多。
碧树掩映朱红殿阁,
溪水潺潺流过道观。
夏日里的三茅宫,
繁茂林木遮掩着飞檐翘角,
一条小溪从山涧流出,
在观前蜿蜒而过,
又匆匆向南流去。
卫子夫与公主主婢下车,
莲步轻移向观内走去,
骑兵们留守门口,
仅四人执枪随行。
未走几步,
一位高冠博带的中年道士迎出,
“贵客临门,小道惶恐。”
说罢向卫子夫行礼。
“东方道长不必多礼。”
卫子夫说。
……
苏仪打量着这位高冠博带的道士,
莫非他就是东方朔?
但见这人眉清目朗,
鼻直唇薄,
几缕胡须飘拂颌下,
气度果然不俗。
“今日劳烦道长为小女祈福。”
东方朔在前引路,
众人很快来到三茅宫大殿。
殿内三清塑像庄严肃穆,
弥漫着道家特有的庄重氛围。
“王妃心怀慈悲,
小道自当尽力。
请王妃稍作歇息。”
东方朔拂尘一扬,
“清风、明月,取法器来,为师为公主祈福。”
两名眉目清秀的道童送上法器,
东方朔持器跪坐三清像前,
开始诵念道经。
苏仪暗暗打了个哈欠,
对身旁凝神静立的王府侍卫说,
“你们在此看护,我四处走走。”
说完快步走出大殿。
所谓“四处看看”,
实则是避开东方朔如催眠曲般的诵经声。
军人世家,根正苗红的苏仪,
对封建迷信本就存疑,
即便对方是闻名后世的东方朔。
三茅宫内古树参天,
数人合抱的大树遮蔽烈日,
树下清风阵阵,
倒是避暑佳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