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事情的经过而已,就这么好奇吗?皇帝也不想想,为什么田武派人送信,还让一个专门盯梢王力的眼线过来,不也是为了满足皇帝的好奇吗。
皇帝想要回绝,因为有些事情牵扯到其他的东西,皇帝不想摆在众人面前,比如新型暗卫培养方法,虽然皇帝知道这些人都对皇室比较忠诚,但那个方法太简单,可行性也比较高,皇帝担心这些人会不小心透露给其他人。所以皇帝想一个人抓在手里,培养一批不一样的人才出来。特别是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培养军中特别作战人员,凡是牵扯到军国大事的,皇帝都会慎之又慎,重之又重,不是绝对的心腹,绝对不会透露一点半点。皇帝已经想好那些人的用处,前面战士作战,敌人后方已经潜入无数己方人马,就等一个合适时机,一举搞垮敌人后方。皇帝见其他人也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无奈的说道:“有些事情不能说,但稍微提一句还是可以的,我派去的是一位军中校尉当圣人村的武道先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校尉被农圣识破身份,然后校尉就和农圣说了军队的事情,并说了军人平常不作战时很难吃饱,农圣体恤将士辛苦,就说了三种粮食,也就是前面说的红薯土豆和杂交水稻,还有刚才说的那个人力车,也是这位校尉在农圣的引导下发明的,等一下我会把资料和图片交给工部,由他们完成接下来的实验,还有这个发明你们不能透露出去是这位校尉发明的,他可是写信请求朕,把这个消息按到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头上,从而促进我大景发明创造的动力,接下来也由六部共同商议拿出一个合理的奖励措施,表明我大景对做出重大贡献之人的看重。”六部尚书全部躬身,老王爷们和几位阁老也都弯下腰,他们明白皇帝这是打破了某些旧历,以后肯定会走向另外一条路,不在唯读书人适用,而是真的做到了唯才是用。这一刻没人站出来反对皇帝的做法,因为农圣一直在创造创新和发明,也因为农圣肯定将带领一批人走向这条路,他们的路,就目前来看,没人能阻止的了。而且从以前的新型农具到现在的红薯土豆和杂交水稻来看,谁敢让皇帝遵守老套路行事,那人绝对会被愤怒的历史洪流摧毁的渣都不剩。
皇帝的想法被下面大臣和王公们猜出来,还这么平静接受,如果王力看到肯定大呼奇迹,王力看过某个朝代的历史,其中一个官员想改革,正好皇帝也是这个心思,两人一拍即合,接着二人高高兴兴的准备改革事宜。但他们的改革可谓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最后搞得那个朝代支持改革的皇帝也没信心了,扬言放弃改革,继续遵循旧制。那个主张改革的官员肯定不乐意,当着皇帝大臣的面大喊: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好像那位王姓本家结果不太好吧。如果让那位政治家看到大景君臣对待实际上也是改革的态度,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想法。大景变相的改革和那位改革不同点只有两个实物基础和群众基础。第一那个改革家眼光没的说,看的很远,看到了别人没看到或者不愿意看的东西,但他的改革太过空泛,单靠嘴皮子说几句他改革的未来前景,就让别人相信他画的大饼,还是成功与否未知的情况下,甚至还是触动别人利益情况下,这让大家怎么相信他。最关键一点,他除了皇帝支持外,已经站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对立面,失败是必然。而大景就不一样,大景没宣之于口的改革有带头人,带头人就是王力,他的发明创造一直在打破旧制,而且效果那是杠杠滴,谁敢否认?还有一点是大景的改革几乎网罗了天下百姓的支持,就算有几个老糊涂想要阻止,但那和螳臂当车有何不同。甚至都不用皇帝出面解释,只要传一个消息:有人想要挑战农圣的地位或者有人说农圣的发明创造不行等。第二天会不会见到阻止皇帝改革的人,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大景有些人看出来皇帝的做法和用意,也知道皇帝未来某一天会打破原有格局,甚至会动摇他们的利益,但他们除了支持就是支持,没有另外一条路走。
皇帝现在也在等机会,他想象王力懂的东西绝对不止这些。无数次传信,无数次记录农圣言语和想法的纸张传进宫,皇帝闲暇的时候总会看上几眼,想想王力不经意的某些话里是否有其他意思,一次两次可能还没看出来,时间长了,看的多了,皇帝体会出很多这个时代从来没出现过的大学问。比如王力墙上贴的“苟”字,这个时代这个字是纯纯的贬义词,却被王力用出稳重的意思,也有小心谨慎和不能出头等意思,这就是大学问。还有枪打出头鸟,虽然不明白王力说的这个枪和现在用的枪是否一样,但表达的意思更是浅显易懂,也集结了大智慧在里面啊。所以皇帝想象王力肯定还懂得很多,自己只需要等机会,等王力把那些东西说出来,如同这次王力提的军事方面的见解,接下来如果他能提一提文官体系的事情,就完美了,自己就可以着手整顿官场。
皇帝准备在等几年,等王力自己把某些想法说出来,然后皇帝又想,不如传信给田武和孙康,让他们引导一下,看看能否有意外收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