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蜀地大力推广

换源:

  关平仔细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过一丝沉思:“此事确实需要尽快落实。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得先解决一个问题。”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赵襄,“襄儿,你觉得该如何让百姓快速接受这些新作物?”

赵襄略微思索,微微扬起下巴,眼中带着几分笃定:“百姓最在乎的,无非是这些作物能否带来实打实的好处。若我们能提前展示出它们的产量和适应性,自然会打消他们的疑虑。”

关平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一丝欣赏:“说得有理。那我们便先在城外划出一片示范田,邀请百姓前来观摩,眼见为实,自然心服口服。”

马良微微一笑,捋了捋胡须:“此举甚好。不过,示范田虽能展示效果,但也需有人引导讲解。不如我们再请几位经验丰富的农夫,亲自为百姓解答疑惑。”

“正合我意!”关平朗声一笑,拍了拍桌子,随即站起身,目光灼灼,“既然如此,事不宜迟,明日便安排下去。襄儿,你负责挑选农夫;马良,你协助我规划示范田的具体位置。”

赵襄轻轻点头,眼中带着几分温柔的笑意:“好,我这就去办。”她转身离开,步履轻盈,显然对关平的计划充满信心。

马良也站起身,拱了拱手:“将军放心,我定会全力配合。”

关平目送二人离开,转身走到书案旁,拿起纸笔,开始详细拟定示范田的方案。他心中清楚,这些新作物若能成功推广,不仅能让荆州百姓摆脱饥荒的困扰,还能为蜀军提供更为充足的粮草供应。

接下来的几日,荆州城外一片忙碌。关平亲自带队,指挥士兵和农夫开垦土地,播种红薯、土豆和玉米。他每日清晨便赶往田间,检查作物的生长情况,甚至亲自下地示范如何施肥、浇水。

百姓们起初只是远远观望,渐渐被关平的热情所感染,纷纷加入其中。不久,示范田内一片绿意盎然,作物长势喜人。

数日后,关平站在田边,看着一片片茁壮的幼苗,眼中满是欣慰。他转身对身旁的马良说道:“看来,这些作物已经适应了荆州的气候,接下来的关键便是如何让百姓放心种植了。”

马良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四周,沉吟片刻后说道:“将军,不如我们举办一场观摩会,邀请周边百姓前来参观,同时安排农夫现场讲解种植技巧。”

“好主意!”关平眼前一亮,立刻拍板,“此事便交给你来安排,务必要将气氛调动起来,让百姓们亲眼看到这些作物的优势。”

马良应声而去,很快便组织起一场盛大的观摩会。当天,荆州城外人潮涌动,百姓们纷纷涌入示范田,好奇地打量着那些新奇的作物。

“这红薯的叶子怎的如此茂盛?”一位老农指着田间的红薯藤,满脸疑惑。

一旁的农夫笑着解释道:“老丈有所不知,这红薯不仅叶子可食,地下的块茎更是高产,一株便能收获好几斤呢!”

老农眼睛一亮:“当真?那可比我们种的大豆强多了!”

另一边,一群妇女围着玉米田,议论纷纷:“这玉米的穗子怎的如此饱满?比我们平日种的高粱还要大上许多!”

负责讲解的农夫耐心地回答:“夫人说得不错,这玉米不仅产量高,还能磨成面,做成各种美食,味道也极佳。”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期待。关平站在远处,看着百姓们的神情从疑惑转为兴奋,心中大为满意。

观摩会结束后,关平回到府中,脸上带着几分轻松的笑意。赵襄迎上前,轻声问道:“夫君,百姓们的反应如何?”

关平笑着握住她的手:“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许多百姓已经主动申请试种这些作物了。”

赵襄眼中闪过一丝欣喜:“那真是太好了!不过,我们还得尽快将种植经验整理成册,方便百姓们学习。”

“你说得对。”关平点了点头,随即吩咐道,“让马良安排人手,尽快完成手册的编写。”

几日后,种植手册完成,关平命人大量印刷,分发到荆州各郡县。百姓们拿到手册后,纷纷开始尝试种植红薯、土豆和玉米。

与此同时,工匠坊也传来了好消息。经过反复试验,“海铁”冶炼出的兵器锋利无比,远超普通钢铁。关平大喜,立刻与外国商人商议,决定长期合作,以物易物交换“海铁”和火油。

商人欣然同意,双方很快签订合约。关平握紧手中的合约,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有了“海铁”制造的兵器和火油的支持,蜀军的战斗力将大幅提升。

一切安排妥当后,关平将改良作物的生长数据整理成册,与马良商讨下一步的推广计划。

“将军,荆州百姓对这些作物的接受度已经很高,接下来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其他地区推广?”马良提议道。

关平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正是如此。我已派人前往益州,将这些作物的种子和种植经验呈报父亲、刘备主公,请求在蜀地广泛推广。”

马良眼中露出一丝赞赏:“将军此举,定能让蜀地百姓受益无穷。”

关平微微一笑,目光转向窗外,眼中满是期待:“但愿如此。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才能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

话毕,他转身拿起桌上的种植手册,轻轻拍了拍封面,嘴角微微上扬。

关平将种植手册递给马良:“军师,这是最新的种植手册,其中详细记录了红薯、土豆和玉米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有一些改良后的种植技巧,烦请军师过目。”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