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接过手册,神情专注,指尖轻轻翻动,目光在每一行字上停留片刻,不时微微点头。他一边翻阅,一边喃喃自语:“这红薯的种植技术,确实比先前更为完善,尤其是关于施肥和灌溉的细节,考虑得极为周到。”
关平站在一旁,目光落在马良脸上,见他神色认真,便顺势说道:“军师觉得这些改进是否可行?若有不足之处,还请直言相告。”
马良抬起头,眼中带着几分赞许:“将军的种植方案已经非常详尽,不过……”他略微停顿,目光再次回到手册上,“关于玉米的种植密度,或许可以再做些调整。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若是植株过密,虽能提高产量,但也会增加病虫害的风险。不如将每亩种植的数量稍减一些,既能保证单株的生长空间,也能降低管理难度。”
关平闻言,眉头微皱,随即点头:“军师所言极是,这一点我倒是忽略了。既然如此,不如我们立即修改,将玉米的种植密度调整为每亩五百株,您看如何?”
马良微微一笑:“将军果然雷厉风行,如此调整正合我意。”
两人随即针对手册中的细节展开讨论,从土壤的酸碱度到作物的轮作制度,逐一推敲。关平不时在手册上标注修改,马良则提出更为具体的建议。
时间在讨论中悄然流逝,直到日头偏西,两人才终于将手册修订完毕。关平拿起修改后的手册,翻看几页,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有军师相助,这些作物的种植方案更趋完善,推广起来想必也会事半功倍。”
马良捋了捋胡须,眼中带着几分欣慰:“将军心系百姓,实乃荆州之福。接下来,我们只需将这手册送往益州,呈报主公,便可在蜀地大范围推广了。”
关平点点头:“正是如此。”他随即唤来一名亲信士兵,将修订后的手册和一份亲笔信交给他,沉声吩咐道:“将此物加急送往益州,务必亲自交到主公手中,不得有误!”
士兵双手接过手册和信件,躬身应诺:“属下遵命!”说罢,转身快步离去。
关平目送士兵离开,心中稍安。他转身对马良说道:“军师,此事已定,接下来我们还需尽快安排兵器的制造事宜。”
马良点头:“将军所言极是。我已命人将‘海铁’送往工匠坊,工匠们正在加紧研究冶炼之法,相信不久之后便能见到成效。”
关平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好!待兵器打造完毕,我们便可立即为军队换装,提升战斗力。”
几日后,工匠坊传来消息,第一批用“海铁”打造的兵器已然出炉。关平闻讯,立刻带着马良前往工匠坊查探。
工匠坊内,几名工匠正忙碌着,见关平到来,立即停下手中的活计,行礼道:“将军!”
关平挥了挥手,目光落在桌上那几件新打造的兵器上。其中,一柄长刀寒光闪闪,刀刃锋利,表面泛着一层淡蓝色的光泽。关平伸手拿起长刀,仔细端详片刻,随即挥刀劈向一旁的一块铁块。
“铛!”一声脆响,铁块应声而断,切口整齐如削泥。关平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转身对马良说道:“果然锋利无比,削铁如泥!这‘海铁’当真无愧其名。”
马良也走上前,拿起另一件兵器细细打量,点头道:“确实非同凡响。若是全军换装此等兵器,必能大幅提升战力。”
关平放下长刀,对工匠们说道:“诸位辛苦了!接下来的日子,务必加急赶制,务必让每一位士兵都配备上这等利器。”
工匠们齐声应诺:“将军放心,我等定会全力以赴!”
离开工匠坊后,关平心中大为振奋。他回到府中,立刻下令全军换装新式兵器。与此同时,赵襄也在各地奔波,关注百姓种植新作物的进展情况。
一日,赵襄从城外归来,眉头微蹙,神情略显疲惫。关平见状,关切地问道:“襄儿,可是百姓种植出了什么问题?”
赵襄轻叹一声:“有些农户因缺乏经验,种下的红薯和玉米长势不佳,甚至有些地块出现了病虫害,百姓们十分焦急。”
关平闻言,眉头微皱,沉吟片刻后说道:“此事确实棘手。不如我们组织经验丰富的农户,前往各地指导,帮助百姓解决难题。”
赵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夫君此计甚好!我这就去安排。”
很快,赵襄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农夫,分成几组,分赴各地指导百姓种植。百姓们得到指导后,纷纷按照正确的方法调整种植方式,作物长势逐渐好转。
关平站在田边,看着一片片绿意盎然的作物,心中满是欣慰。他转身对身旁的赵襄说道:“襄儿,此番多亏有你,百姓们才能及时纠正错误,保住收成。”
赵襄微微一笑,目光温柔:“夫君心系百姓,我自当尽力相助。”
关平轻轻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柔情:“有你相助,我倍感安心。”
数日后,关平亲自前往军中,视察士兵换装新式兵器的情况。见士兵们手握锋利无比的长刀,士气高昂,他心中大为满意。
他站在高台之上,朗声道:“诸位将士,有了这等利器,我们定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记住,兵器再利,也需有忠勇之心才能发挥其威力。望诸位不负主公厚望,奋勇杀敌!”
士兵们齐声高呼:“将军威武!誓死效忠!”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