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XJ,寒冬腊月,北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茫茫戈壁。陈大山抱着襁褓中的小儿子在砂石路上狂奔,粗重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结成白雾。身后,妻子李秀英抱着五岁的大儿子陈小军拼命追赶,孩子的布鞋早已跑丢,赤裸的脚丫在碎石路上磨出了血。
“大山!等等我们!“李秀英的呼喊被风吹散,她看着丈夫的背影越来越远,泪水模糊了视线。
陈大山不敢回头,怀中的婴儿脸色已经发紫,微弱的哭声像小猫一样。三天前刚出生的儿子突然高烧不退,村里的赤脚医生说怕是新生儿肺炎,必须去县医院。他们承包的鱼塘离县城三十多里,没有车,只能靠两条腿。
“娃儿,坚持住!爹带你去医院!“陈大山用河南口音对着襁褓呢喃,脚下的步伐更快了。这个身高一米八的河南汉子,此刻像一头受伤的野兽,在戈壁滩上狂奔。
戈壁滩上的落日将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陈小军趴在母亲背上,脚上的血泡破了,但他咬着嘴唇不哭。他知道弟弟要死了,就像去年隔壁王叔家的小妹妹一样,发了一夜烧就没了。
“妈,弟弟会死吗?“五岁的孩子问出这个残酷的问题。
李秀英的眼泪砸在儿子脸上:“不会的,你爸跑得快,一定能赶上医院。“
这个三十出头的河南女人,脸上已经有了风霜的痕迹。她和丈夫三年前从河南南阳来到XJ,听说这里承包鱼塘能赚钱。他们没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但有得是一把子力气和对好日子的向往。
天黑透时,陈大山终于冲进了县医院急诊室。值班医生看了一眼婴儿,脸色立刻变了:“怎么现在才送来?“
“大夫,求您救救俺娃!“陈大山跪在了地上,这个平时宁可断骨也不低头的汉子,此刻额头抵着冰冷的水泥地。
抢救进行了整整一夜。凌晨时分,医生走出来,手里捏着一张纸:“病危通知书,签个字吧。“
李秀英当场瘫软在地,陈大山扶着墙才没倒下。医生委婉地表示,治疗费用很高,孩子存活几率很小,建议他们“考虑实际情况“。
90年代的XJ县城医院,这种场景并不罕见。农民工的孩子,生得起病不起,很多家庭选择放弃。但陈大山盯着医生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治!花多少钱都治!“
他们拿出了全部积蓄——鱼塘半年的收入八百块钱,又连夜找同乡借了两千。这在1995年,相当于一个工人半年的工资。
三天后,奇迹发生了。婴儿的烧退了,呼吸平稳下来。护士抱着孩子出来时,李秀英哭得几乎昏厥。陈大山蹲在医院走廊,把脸埋在手掌里,肩膀剧烈抖动。
“俺娃命硬,像他爹。“李秀英抹着眼泪说。
然而命运似乎专门和这家人过不去。小儿子出院那天,陈大山接到鱼塘帮工的电话——他们托亲戚买的鱼苗,全被下在了亲戚自己的池塘里。
“啥?“陈大山握着公用电话的手在发抖,“王建军这个龟孙!那可是俺借的钱买的鱼苗!“
回到租住的土坯房,陈大山一脚踹翻了水桶。李秀英默默收拾着小儿子的药,不敢说话。她知道丈夫的脾气,这个倔强的河南汉子,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与人争执,这次是被至亲的人捅了刀子。
“我去找他!“陈大山抄起铁锹就要出门。
李秀英拦住他:“大山!你打伤人要坐牢的,咱还有俩娃呢!“
铁锹“咣当“掉在地上。陈大山蹲在门槛上,双手抱头。夕阳照在这个男人的背上,投下一片沉重的阴影。
90年代中期的XJ,像陈家这样的外来务工家庭数不胜数。他们背井离乡,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这片土地,却常常因为缺乏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而吃亏上当。鱼塘、棉花地、建筑工地,到处都有他们挥洒汗水的身影,但财富却往往与他们擦肩而过。
那个冬天格外寒冷。鱼塘没了收成,欠债却要还。陈大山每天早出晚归打零工,李秀英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同时接些缝补的活计。五岁的小军突然懂事了,会帮妈妈照看弟弟,还会把馒头省下来给干活回来的爸爸。
除夕夜,一家人围着煤炉子吃白菜炖粉条。陈大山从兜里掏出两颗糖,分给两个孩子。这是他在工地卸货时,包工头给的。
“等开春,咱再买鱼苗,重新开始。“陈大山对妻子说,眼睛里还有光。
李秀英点点头,没敢告诉丈夫,小儿子的药快吃完了,而她已经三个月没来月事,怕是又有了。
然而开春后,情况更糟了。鱼塘承包合同出了问题,原来他们一直以为签的是五年,实际上只有一年。当地村干部带着新承包户来收塘子时,陈大山才明白又被骗了。
“白纸黑字写着呢,你不认字怪谁?“村干部甩下一句话。
那天晚上,陈大山一个人在戈壁滩上走到半夜。回家时,他对李秀英说:“咱回河南吧。“
1996年4月,李秀英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带着两个孩子踏上返乡的火车。陈大山要留下来处理最后的债务,约定一个月后回家团聚。
从XJ到河南,三天三夜的硬座。李秀英把最后一点钱缝在内衣里,怀里抱着不满一岁的小阳,手边牵着六岁的小军。火车穿过河西走廊时,小军问:“妈,咱为啥要回去?“
“因为......“李秀英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黄土高坡,“因为哪儿都不如家好。“
实际上,她心里清楚,他们在XJ三年,除了债务和心酸,什么也没攒下。但她不想让孩子感受到这些。
火车上的第二天,小阳发烧了。李秀英急得满嘴起泡,用最后的钱在停靠站买了退烧药。她自己两天没吃东西,把馒头都留给了孩子们。
“大姐,孩子病了吗?“对面座位的大娘递过来一个鸡蛋。
李秀英感激地接过,剥开喂给小阳。这个鸡蛋让她想起三年前离开河南时,母亲塞给她的十个煮鸡蛋。那时母亲说:“出门在外,别苦着自己。“
如今她终于明白,为人父母,哪有不苦的?
第三天夜里,火车穿过秦岭隧道时,小军突然哭了:“妈,我想我爸。“
李秀英把两个孩子搂在怀里,哼起了河南老家的童谣。车厢里其他乘客都睡了,只有她的歌声轻轻回荡。窗外是无尽的黑暗,偶尔闪过一两盏孤灯,像是茫茫人生中微弱的希望。
天亮时分,火车驶入南阳站。李秀英背着行李,一手牵一个孩子走出车站。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她突然泪如雨下。
站前广场上,卖水煎包的小贩吆喝着,香味飘过来。小军眼巴巴地看着,但懂事的没开口要。李秀英摸摸缝在内衣里的最后两块钱,买了三个包子。
“吃吧,到家了。“她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胃里因为饥饿而绞痛,但心里却踏实了。
一个挑担的老汉经过,看了她一眼:“这不是老陈家的媳妇吗?咋回来了?“
李秀英勉强笑笑:“回来了,不走了。“
她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依然是艰难的生活。丈夫回来要重新找活干,家里老屋多年没人住恐怕已经漏雨,小阳的身体需要调养,小军到了上学年龄......
但她不怕。戈壁滩上的奔跑教会她,只要不放弃,总能跑到终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远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这位年轻母亲疲惫却坚定的脸上。她拢了拢散乱的头发,挺直腰板,牵着两个孩子向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