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庄的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李秀英站在公婆家的院门前,胸前绑着未满周岁的我,手里牵着六岁的陈小军。她腾不出手敲门,只好用脚尖轻轻踢了下斑驳的木门板。
“谁啊?“婆婆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像一把生锈的剪刀。
“娘,是我,秀英。“母亲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门开了一条缝,婆婆的脸出现在阴影里。我后来从哥哥口中知道,那张脸上先是惊讶,然后是嫌恶,最后凝固成一种冰冷的客气。
“哟,败家媳妇回来了。“婆婆侧身让我们进去,眼睛却盯着母亲身后,“大山呢?“
堂屋里,公公蹲在条凳上抽旱烟,连眼皮都没抬。煤油灯的光晕照出地上三个单薄的影子——我们母子的全部行李,只有一个尿素袋子,一个搪瓷盆,一卷铺盖。
“鱼塘呢?“公公突然开口,烟袋锅在凳腿上敲得梆梆响。
母亲把睡着的我往上托了托:“没了。“
“钱呢?“
“治病花了。“
“啥病值两千块钱?“婆婆尖利的声音刺破屋顶,“够买两头牛了!“
哥哥后来告诉我,那一刻母亲突然挺直了背。这个在新疆戈壁滩上追着父亲跑的女人,这个在三天三夜火车上没掉一滴泪的女人,声音突然变得无比清晰:“救你孙子的命。“
堂屋陷入死寂。公公的烟袋锅不再敲了,婆婆张着嘴像条搁浅的鱼。最后是哥哥肚子里的咕噜声打破了沉默。
婆婆转身进了厨房,端出半碗剩糊糊:“灶房后面猪圈收拾出来了,你们先住着。“
那晚,我们母子三人睡在曾经养过猪的矮棚里。母亲用旧报纸糊墙,捡来砖头垒了个简易灶台。她把我放在铺盖上,摸黑去井边打水。哥哥说,月光透过棚顶的裂缝照进来,像撒了一地盐巴。
“妈,咱为啥要住猪圈?“六岁的哥哥问出了这个残忍的问题。
母亲打水的手顿了一下:“因为……“她的声音突然轻快起来,“因为猪圈暖和啊,冬天猪都不怕冷。“
哥哥没再问,但他知道真正的原因——我们家的牛没了。
母亲结婚时,娘家出了两头牛作嫁妆,还叫了十几个壮劳力,帮着盖了三间砖瓦房。可公公婆婆一直住着父亲名下的老宅,而母亲的新房,他们从不肯踏进一步。
“你娘家的牛,早晚是陈家的。“公公当年冷笑着说,“你一个女人,要牛做什么?“
父亲站在一旁,闷头抽烟,一句话都没说。
后来,那两头牛被牵去了大伯和二伯家。母亲没争,她知道争不过。
而现在,我们从XJ回来,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
第二天天没亮,母亲就去了自家地里。三年无人打理的田地长满杂草,但底下还埋着希望。她借了邻居的锄头,一垄一垄地翻土。太阳升到头顶时,她已经汗湿了后背,手掌磨出好几个血泡。
“秀英啊,这么拼干啥?“路过的村妇站在田埂上问,“等你男人回来再干呗。“
母亲抹了把脸上的汗:“孩子等不得。“
中午回家喂过我后,母亲又去河边割芦苇。她打算编些席子去集市上卖。哥哥放学回来,看见她手指被苇叶割得全是血口子,却还在不停地编。
“妈,你歇会儿。“哥哥红着眼睛说。
母亲摇摇头:“再编两张,明天赶集卖了,给你和小阳买点肉。“
那天晚上,母亲带回一小块猪油和半斤杂面。她的手抖得拿不住筷子,却坚持给哥哥炒了碗油渣面。金黄的油渣在锅里滋滋响时,哥哥说他听见母亲肚子里传来同样的咕噜声。
“妈,你也吃。“哥哥把面往母亲那边推。
母亲摇摇头:“妈在集上吃过了。“她转身去喂我米汤时,哥哥看见她偷偷舔了舔沾着油香的拇指。
公婆的态度在半个月后更加恶劣。那天母亲从地里回来,发现我们的铺盖被扔在猪圈外,上面沾着鸡粪。
“村里人说闲话了,“婆婆站在院子里,声音尖得像指甲刮锅底,“说我们老陈家虐待媳妇。“
母亲默默捡起铺盖,拍打上面的鸡粪:“娘,我明天就去申请宅基地。“
“就你?“公公冷笑,“你知道现在批块地多难?“
确实很难。九十年代中期的河南农村,宅基地比金子还金贵。母亲跑了三趟村委会,干部们不是推说没指标,就是暗示要送礼。最后是村里的老支书看不过去,指了村西头一块荒地给她。
“那儿地势低,一下雨就淹。“老支书叹着气说,“你要是不嫌……“
母亲当场就给老支书跪下了。这个在XJ被人骗光鱼塘都没低头的女人,此刻额头抵着村委会的水泥地,砸出一声闷响。
有了地,还得有材料。母亲每天干完农活,就拉着板车到处捡废砖。村里谁家拆房子,她第一个跑去帮忙,只为要些旧砖瓦。哥哥放学后也帮着捡,有次被碎玻璃划破了脚,却咬着牙说不疼。
我们的“房子“盖了整整三个月。墙是碎砖垒的,屋顶是秸秆铺的,窗户是塑料布钉的。搬进去那天,母亲破天荒买了半斤肉,包了顿饺子。饺子馅里菜多肉少,但哥哥说那是他吃过最香的一顿。
“咱有家了。“母亲把第一个饺子夹给哥哥时,眼睛里闪着光。
但村里的闲言碎语并没停止。有人说母亲“克夫“,不然怎么男人不回来;有人说我在XJ生的,说不定是野种;更有甚者,说母亲“没本事,连牛都守不住“。这些话像毒蛇,悄悄钻进哥哥的耳朵。
“妈,他们说你……“哥哥有次放学回来,眼睛红得像兔子。
母亲正在补我的裤子,针线在她手里飞快穿梭:“说什么?“
“说你是……败家媳妇。“哥哥说不下去了。
针尖突然扎破母亲的手指。她看着那滴血珠,突然笑了:“小军,你知道戈壁滩上的风有多大吗?“
哥哥愣住了。
“能把人吹跑的风,“母亲继续缝补,“你爸抱着你弟弟,硬是跑了三个小时。“她把补好的裤子抖开,“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想把你吹跑的风。挺住了,就是赢家。“
第二天,母亲照样去地里干活。她抬头挺胸地走过议论纷纷的人群,像棵沙漠里的胡杨树。
最困难的是我两岁那年冬天。一场大雪压垮了我们的秸秆屋顶,母亲连夜修补时着了凉,高烧到四十度。但第二天她依然天不亮就起床,因为要去集上卖编好的苇席。
“妈,你别去了。“哥哥拽着母亲的衣角。
母亲摸摸他的头:“快过年了,得给你和小阳做身新衣裳。“
那天晚上,母亲带回两块蓝布和一包棉花。她烧得满脸通红,却坚持在煤油灯下给我们缝棉袄。针脚歪歪扭扭的,但足够暖和。大年初一,当我和哥哥穿着新棉袄出现在村里时,那些说闲话的人都闭上了嘴——他们认得那布料,是母亲卖了陪嫁的银镯子换来的。
开春后,母亲在屋前屋后种满了菜,还赊了两头小猪崽。她每天除了干农活,又多了一项活计——打猪草。有次她背着一大筐猪草回来,看见我被村里孩子欺负,他们往我身上扔泥巴,骂我是“XJ野种“。
母亲放下筐子,却没有立即冲过来保护我。她站在远处,等我哭着自己爬起来,才走过来帮我拍打身上的泥。
“小阳,“她指着地里的菜苗说,“知道为啥杂草长得比菜快吗?“
我摇头,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因为杂草只想现在活着,“母亲擦掉我的眼泪,“菜苗想的却是开花结果。“
这句话对一个三岁孩子来说太深奥。但当我长大后考上大学,站在领奖台上时,突然明白了母亲当年的意思——有些人像杂草,只会欺负弱者;而我们要像菜苗,把根扎深,向着阳光生长。
母亲就这样在陈家庄扎下了根。她用五年时间还清了所有债务,用十年时间把草房翻建成瓦房。父亲后来回来了,带着满身伤病和愧疚,但母亲没有一句埋怨。她只是添了副碗筷,然后继续埋头干活,像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如今我每次回老家,总要去看看那个早已废弃的猪圈。棚顶的裂缝还在,漏下的阳光依然像撒了一地盐巴。母亲当年用报纸糊的墙,现在还能依稀看见“XJ建设兵团“的字样——那是她从火车上捡来的报纸,是她对那段戈壁滩记忆的最后保留。
有时我会想,是什么支撑母亲熬过那些年?是戈壁滩上父亲奔跑的背影?是火车上陌生人给的红薯?还是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倔劲?
答案也许就藏在那间猪圈斑驳的墙上——母亲当年用烧焦的树枝写下的四个歪歪扭扭的字:
“好好活着。“